【摘要】在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要求下,很多大學開始尋求符合自身發(fā)展的英語教學改革之路,而在調整英語課程設置方面,需求分析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醫(yī)科學生專業(yè)英語學習的實際需求進行考察,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學習英語的動機及目標,ESP課程設置的必要性,ESP課程內容及學習目標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專業(yè)英語課程的設置提供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ESP 需求分析 課程設置
一、理論支撐和現實意義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學科專業(yè)或目的相關的英語和大多數高等院校所教授的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簡稱EGP)相對應。中國高校改革進行到現在,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從高中延續(xù)到高校的通用英語,既無法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又不能滿足他們進一步深造或者將來就職的需求?!艾F在想要學英語的人是為了通過英語找到了解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經濟商業(yè)的鑰匙。原先那種無目的的英語學習可能已經不適應時代發(fā)展了?!?同通用英語相比,ESP作為一門使學生獲得專業(yè)學科知識和培養(yǎng)專業(yè)英語表達的課程,應該更能夠體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盡管從上世紀末開始許多國內著名的英語語言學者就ESP理論進行研究發(fā)表見解,ESP教學在中國高校仍處于摸索階段,而作為設置ESP課程的啟動步驟,需求分析是第一步?!耙粋€周密且有指導的需求分析是一門設計良好并有效的ESP 課程的核心所在?!?/p>
需求分析的概念始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印度,由Michael West提出說明英語學習者的需求定位。其理論背景則來自六十年代開始的課程開發(fā)理念,到了七十年代后,需求分析便逐漸成為ESP課程設計不可缺少的起始步驟。比較著名的是1980年由Rodgers提出的課程開發(fā)三個原則:改進教學方法、針對教學群體調整教學、訓練學生的學習。從需求分析理論建立開始,許多語言學家和學者就進行需求分析模型的探索。Munby(1978)以交際能力為依據提出了交際需求處理器(Communication NeedsProcessor),通過分析交際變量嘗試建立一個個體學習者交際需求的架構,來辨識學習者的目標語言需求。Hutchinson & Water(1987)從目標語言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習為中心,將需求分析分成“目標情境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兩個部分。Evans & St.John (1998)提出的需求分析模型分為:學習者、語言、需求、學生欠缺,如何交際等七個方面。國內的ESP需求分析研究從上世紀末起步到現在,有對商務、法律、醫(yī)學等幾個主要方面的專業(yè)用途英語的研究,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但總的來說,ESP的課程必須根據目前學習者所處的英語學習階段,結合自身教學的特色以及學習者對目標語言的具體需求來進行設置,才能對ESP課程的發(fā)展起到實際的作用,真正使ESP教學從通用英語教學中走出來,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專業(yè)外語的學習。
二、問卷調查
1.問卷設計。本次問卷調查分為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和ESP課程需求兩個大方面,共12個小項選擇題(包括單選和多選),另外學生還可以就具體情況發(fā)表看法和意見。ESP課程方面調查主要包括“Whether”“When”“Why”和“What”四大要素。
2.調查對象及統(tǒng)計方法。本次問卷調查從2015年12月開始到2016年12月結束,分別將13.14.15級卓越醫(yī)師班及14級臨床各班作為調查對象,因為他們所處的階段是入學的第二到第五學期,已經或者正在剛剛開始醫(yī)學英語課程的學習,比較能夠體現醫(yī)學生對醫(yī)學英語這門ESP課程的需求狀況和最終期盼。此次調查在14個班隨機進行,共分發(fā)問卷210份,收回有效問卷178份。問卷收回后將學生所填數據導入SPSS17.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得出結果。
三、結果分析
1.學生英語學習基本狀況分析。學生基本狀況體現學生所處的英語學習階段,學習英語的出發(fā)點以及對當前英語教學的評價。根據圖1所示,所調查的學生中四級以下水平(A11)僅占2.8%,而六級及以上水平的人數(A13,A14)超過70%,正好與我們的預期相符:70%以上的學生屬于中高級的英語學習者,是適合開展ESP課程的目標群體。
此外,對學習英語的目標分析表明:65.2%的學生認為英語是學習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16.9%的學生為了通過考試,還有8.4%的學生表示出于個人的興趣。對英語老師課堂教學要求的除了可供選擇的答案外,還將學生自行提供的要求進行編碼一起分析,分析揭示69.1%的學生要求將英語教學與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相結合,16.9%的學生要求多介紹與語言相關的文化,而10.7%的學生沒有什么要求。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盡管為了考試而學習的現象仍然存在,但多數學生已經將英語視為大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要求將外語教學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而學生對學習外語文化內涵的呼聲可以對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課程提供相關的建議。
2. ESP課程必要性及學習時機分析。是否應該開展ESP課程,何時開展,開展多久。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國內高校外語界無法一致的問題。從2004年開始,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改大陸和臺灣幾乎同時起步,他們傾力ESP教學,而我們還是重點放在基礎教學,以應對四、六級考試。從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認為最好開設和完全有必要開設ESP課程的學生占了81.5%,覺得沒必要開設的同學在178人中只有8人。但是對于課程開展的最佳時間學生的意見無法統(tǒng)一,30.9%的同學認為從第三學期(大二)開始,22.5%的同學選擇從第一學期就開始,21.9%的同學從第二學期開始,11.8%的同學則從第五學期(大三)開始(圖2)。至于開設時長同學們選擇的結果是:兩個學期(53.9%)>四個學期(21.9)>一個學期(12.4)>三個學期(7.3%)。雖然該結果與大部分ESP需求分析所揭示的“從大三開始開設”有所不同,但考慮到醫(yī)學院校的學生在大三結束后就會到不同的醫(yī)院進行實習,固定在校內學習的時間只有前六個學期,課程安排非常緊張,因而該調查的結果表明大部分同學還是希望在前兩年就開始ESP課程的學習,也反映出了同學們對于該課程需求程度,對于如何設置ESP課程從學生的側面提供了參考的依據。endprint
3. ESP課程學習動機及目標分析。從學生學習ESP課程的動機調查數據來看,位列前三的是:98名(55.1%)同學希望將英語同專業(yè)學科相結合來促進專業(yè)水平,34名(19.1%)同學想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還有24名(13.1%)同學為了將來工作的需要。就學習ESP課程的實際目標情況而言(圖3),提高專業(yè)文獻閱讀能力和積累專業(yè)詞匯與知識分別占到44.9%和35.4%,提高專業(yè)溝通能力占到了6.7%,還有9位同學認為各方面能力均需要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大多數同學還是希望ESP課程能夠同自身實際的專業(yè)緊密結合,以擴大專業(yè)詞匯和提高專業(yè)閱讀能力為主要目標,同時還要兼顧部分同學希望提高專業(yè)口語交流能力的要求。
4. ESP課程教學內容分析。就ESP課程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調查而言(圖4),希望在課堂上著重培養(yǎng)文獻閱讀能力(B62)和希望提高綜合語言能力和口語交流能力(B64)的同學占到整體的80%,而希望側重點放在提高于口語(B61)或寫作能力(B63)上的同學不超過12%,還有約3%的同學(B6)希望同時提高各項能力。由此可見,同ESP課程的學習目標相似,絕大部分的同學還是將ESP課程學習的長遠目標和具體學習內容放在著重培養(yǎng)本專業(yè)的學術交流能力,尤其是閱讀專業(yè)書籍、文獻和進行學術溝通方面。
四、結論和思考
縱觀學生對此次調查所做出的選擇(圖5)可以發(fā)現:1.就學生基本情況而言,參加此次調查的學生英語大多在六級水平,對于本大學的英語教學現狀基本滿意,約4成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并呼吁英語教學與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相結合。2.對于ESP課程設置的調查,八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最好開設或者必須開設,要求最少開設兩個學期以上的學生超過了85%,但是對于何時開設ESP課程的選擇卻難以統(tǒng)一。3.對于ESP課程的教學內容,超過4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專業(yè)文獻閱讀,超過3成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提高綜合能力及口語能力,這一選擇與大多的醫(yī)科院校所開展的ESP課程需求分析相符。
需求分析是語言課程設計和實施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它“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1.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和設置外語課程提供依據;2.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3.為外語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4.為現有外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提供參考”。作為全面開設ESP課程的啟動步驟,本文首先回答了一個基本的問題,即ESP課程既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也同時響應了學生將英語教學和專業(yè)相結合的呼聲,是必要及必須開設的課程。同時本文對于課程設置的幾個方面,如何使開展及開展多久,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應該有哪些偏重等做了一個初步的調查,為我校進一步開展ESP教學課程提供了依據和參考數據。當然,具體的教學材料,方法手段,師資隊伍,教學環(huán)境等相關要素還有待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Westerfield K.An overview of Needs Assess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Z].Oregon:University of Oregon,2010.
[3]Howatt,A.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245.
[4]Rodgers,T.Materials Development:In Prospect[A].Projects in Materials Design – ELT Documents Special[C].1980:144-171.
[5]Munby,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6]Hutchinson,T.&A.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Dudley-Evans,T.&M.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8]蔡基剛.中國臺灣地區(qū)大學ESP教學對大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26-30.
[9]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
[10]蔡基剛.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9):20-26.
作者簡介:劉冰,女,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江蘇徐州醫(y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及專業(yè)英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