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故都的秋》被收錄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的第一單元。學習本單元的用意在于讓學生們體會作品中所描述的美景,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郁達夫在散文中所描繪的五幅圖景是大多數(shù)一線教師重點講解的內(nèi)容,但部分老師們又會不約而同的忽視這五幅圖景之間的聯(lián)系,把它們肢解開來進行解讀。本文將另辟蹊徑去分析這五幅圖景間的聯(lián)系。
關鍵詞:故都的秋 五幅圖景 聯(lián)系
《故都的秋》這篇散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教材中第一單元的一篇。該單元共有三篇寫景抒情的散文。該單元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閱讀這一類寫景抒情的散文,要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奇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诖?,很多教師所設計的《故都的秋》的教學目標受到了限制,譬如:學習本文以景抒情的手法、欣賞五幅圖景、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等等。
一.所忽視的問題
可悲的是大多數(shù)老師都停留在對這五幅圖景淺層次的分析上,不夠深入,忘卻其間的深層次關系。本文將重點探討五幅圖景之間的聯(lián)系。
有的老師在講解這五幅圖景時會讓學生為每幅圖景命名,這一點筆者同樣給予贊同。例如:秋院藍朵、秋槐落蕊、秋蟬悲鳴、秋雨話涼、秋棗奇景等等或者是其他不同的名稱,這些都無可厚非。重點在于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它們既是個體又是整體。無論缺少哪一幅,讀者所體會到的情感都不會如此強烈。筆者認為這五幅圖景是缺一不可的。我們始終不能忘記郁達夫描繪這五幅圖景的目的是借景抒情。既然如此,我們可否從這五幅圖景中所傳達出來的情感的濃厚程度來看這五幅圖景之間的聯(lián)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二.五幅圖景間的聯(lián)系
在筆者看來前四幅圖景是并列關系,第五幅圖景是對前四幅圖景的總結和升華。在前四幅圖景里郁達夫分別通過對牽?;ā⑶锘甭淙?、秋蟬以及秋雨的種種描寫體現(xiàn)了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同時,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對這種“清、靜、悲涼”之感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
筆者最想說的是第五幅圖景,也是筆者認為最微妙最有爭議的一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曾遇到過種種問題,譬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前四幅圖景都可以體現(xiàn)出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可是第五幅圖景卻是在寫豐收,收獲果實本就是令人喜悅的。那這樣看來,第五幅圖景是否與前四幅圖景有些許沖突,是否可以將這一部分刪去?”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解答,首先給出肯定的答案,它們并不沖突。之后解釋道第五幅圖景也傳達出了作者悲涼的情感。悲涼在哪兒?因為郁達夫的長子龍兒在1926年不幸夭折,并且龍兒特別喜歡在院子里的棗子樹下玩,所以郁達夫在寫秋棗的時內(nèi)心是隱藏者一段傷痛的記憶。對于這種解釋筆者持反對意見。時下多元解讀之風的確盛行,但萬事皆有度。多元解讀可以有,但絕不能過度,曲解文意。錢理群先生曾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也有提到:“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就一定是苦悶的嗎?他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就一定是苦悶的嗎?”對此,筆者也曾頻頻自問,筆者希望廣大讀者可以明確一點的是雖然在郁達夫的眼里北平之秋是清、靜、悲涼的,也通過前四幅圖景向我們展現(xiàn)了其間的清、靜、悲涼。但清、靜、悲涼絕不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情感。相反,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恰恰是對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進而在文章的結尾處才吶喊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痹诠P者看來,第五幅圖景非但不與前四幅圖景相互沖突,反而是對前四幅圖景的總結和是升華。所以,在第十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郁達夫不能自控的說出了:“這是一年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筆者看來郁達夫所描繪出來的五幅圖景絕不是單純的孤立關系,雖然前四幅是并列關系,但也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五幅圖景,向讀者們陳述:“我不僅愛北平之秋的清、靜、悲涼,我亦愛它的豐收時節(jié)、清秋佳日?!睘榍八姆鶊D景作了整體上的升華。當看到棗子樹的時候,所有的情感一觸即發(fā),這也是廣大讀者為什么對第五幅圖景不解的原因之一,這時候的情感已不是常人所能感同身受的。
因此,筆者望廣大教育者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要僅停留在表面的文本分析,其間的關系亦很重要,以及文章中所寄托的讀者獨特的情感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2)
[2]吳建勛.《故都的秋》為什么會寫到秋棗奇景[J]文學教育,2017.01(128)
[3]錢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 語文學習,1994(16)
[4]錢理群.名作重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89)
[5]孫紹振.《故都的秋》:悲涼美、雅趣和俗趣[J].福建論壇,2006.02(19)
(作者介紹:劉嘉欣,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專業(yè):課程與教學論(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