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摘要: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作者表達出的情感有孤獨、寂寞、感傷、悲涼,還有對故都之秋的贊賞,以及對故都的由衷喜愛之情等??墒敲鎸@些復雜的情感,在不了解郁達夫其人、其事、其情以及當時社會大環(huán)境的基礎上,是很難準確體會的。所以本文對文中體現出的悲情進行解讀。
關鍵詞:故都的秋;悲情;解讀
自古以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是一種悲涼,是一種寂寞,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獨、寂寞、惆悵的載體。例如:杜甫在《登高》一詩中曾說過:“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宋玉在《九辯》中也曾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郁達夫在《故都的秋》除了表達當時的悲涼寂寞的心境之外運用大量筆墨描寫故都之秋豐收的情景,表達了對故都之秋的強烈的熱愛之情。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解讀一下“悲”從何來。
一、個人處境之悲
郁達夫曾經在日本求學十年,他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他愛日本,但是在作品中卻流露出恨的一面,在近代去過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大都有這種愛恨交集的感情。因為在日本,中國人受盡了歧視,郁達夫也不例外,在日本期間他飽受歧視與侮辱,使他產生了極其自尊而又極其自卑的“零余者”的心里,他是“頹廢、憂郁、感傷”的,讀者想了解他這個人,就要盡量閱讀他所有的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自敘傳”。他當時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是他當時生活與思想的真實寫照,這種悲觀的情感一直都存在于他的骨子里。
回國后,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也是左翼作家聯盟的發(fā)起人之一,在北平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在思想上他認為作家的本分是寫作,而不該像戰(zhàn)士一樣搞斗爭、發(fā)傳單,這與當時左翼作家聯盟中的大部分人意見是不統(tǒng)一的,所以在1930年左聯領導人作出了開除郁達夫的決議,郁達夫被左翼作家聯盟除名,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他搬到風景宜人的杭州,居住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他只能以到處游山玩水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這段時間他寫了不少游記,《故都的秋》就是在這階段創(chuàng)作的。
二、時代背景之悲
郁達夫于1936年在《北平的四季》中曾經寫道:“只能再來略寫一點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懷夢境,聊作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F在卻已經完全掌握在一只滿長著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夠重見得到天日呢?”當時故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一直深愛自己祖國的郁達夫,此時心境自然會感到憂傷。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這也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如果說用“細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勉強有點客觀性的話,那“清閑”“落寞”則完全是主觀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作者的情意,幾聲秋蟬的哀鳴更加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
三、回憶舊事之悲
郁達夫在《北平的四季》中寫道“……隱隱地對北京害起劇烈的懷鄉(xiāng)病來,這一種經驗,原是住過北京的人,個個都有,而在我自己,卻感覺得格外的濃,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許是為了我那長子之骨,現在也還埋在郊外廣誼園的墳山,而幾位極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時斃命的受難者的一群。”郁達夫和原配妻子孫荃曾經在北平生活,那時的他幾乎常常為生活而奔波,并且居無定所,好不容易在北京的什剎海北岸租了房子住下,后來又因為種種原因他又南下武漢、廣州等地。妻子孫荃和他的長子龍兒一直在北京居住,等他再一次回到北平時他的長子龍兒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他,喪子之痛再加上輾轉多地的流離之苦,使他悲痛至極。由此足見作家對北平的特殊感情,身處秋天的北平,自然引發(fā)作者的喪子之痛和知音不在的孤寂落寞,美麗的北平是作家的傷心之地,值此盛秋之時,作者怎不生悲涼凄惶之感呢。
綜上所述,要想解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讀者就必須較為全面地了解郁達夫其人、其事、其情、其志,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中所體現出的情感。
參考文獻:
[1]郁達夫.郁達夫散文[M].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4.
[2]孫廷忠.愛的悲題——郁達夫《故都的秋》象征意蘊[J].名作欣賞,2007,8.
[3]范凡.因悲而愛,因愛而喜[J].文教資料,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