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他們其他方面數學能力的提高。在新課程背景下,構建和諧與創(chuàng)新的計算教學,做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充分探究凸現(xiàn)算理;努力讓低年級的計算教學更 “扎實有效”,才能使我們的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真正意義的發(fā)展。
【關鍵詞】 計算 策略 算理 探究
計算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數學學習和數學能力發(fā)展的根基。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學生計算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他們其他方面數學能力的提高。每當聽到高年級老師埋怨學生計算能力差,基礎沒打好時,作為一名低年級教師,心里真的不是滋味,細想之下,近年來由于課程改革,對計算教學的目標進行了適當調整,把生活實踐和應用意識滲透在計算教學當中,使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這給計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現(xiàn)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低年級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談一點自己的具體做法。
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在新教材中的計算課教學都是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提出數學問題,進而建立運算的模型,然后進行計算教學。這樣的編排意在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起來,使它們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一年級上冊教學“0 的認識”時,我根據教材編排創(chuàng)設了孫悟空吃桃子的故事情景:孫悟空它最喜歡吃桃子, 這天,它來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里,看到盤子上放了幾個桃子?(2個)他可喜歡吃桃子了,一會兒工夫就吃掉1個桃子。你們看,現(xiàn)在盤子里還剩下幾個桃子?(1 個)可是,他太喜歡吃桃子了,吃了1 個桃子后覺得不夠飽,于是他又吃了一個。你們看,現(xiàn)在盤子里還有幾個?(0個)你能說說剛才的過程嗎?(1 個桃子,吃了1 個就沒有桃子了,現(xiàn)在盤子里可以用“0”來表示),你能說說0表示什么嗎?(什么都沒有)這樣的設計,把原本生硬的數字教學改變成學生喜歡的故事,吸引他們到故事中,并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把思維的過程說出來,使學生樂學、易學。
實踐證明,在計算教學中,若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則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又學得扎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二、充分探究,讓學生感受活動過程,凸現(xiàn)算理。
計算教學中,抓住算理的本質以及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和內在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和掌握算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觀動作思維。因此低年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直觀操作,讓學生充分探究,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算理,達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發(fā)展數學思維。
1、 1.憑借遷移,理解算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痹谛W教學內容中,很多的計算方法都是建立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這就為實現(xiàn)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遷移提供了前提條件。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我先讓學生復習用小棒擺一擺“25+2=”,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能很輕松地把單根和單根的合起來。然后,我再讓他們用小棒探究“25+8=”,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礎: 先算8+5=13,再算20+13=33計算方法清晰明了了。滿10根捆一捆的過程,從而悟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算理。把握進位加法的算理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把不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相關知識遷移到進位加法的計算中來,教學難點就輕易突破了。
2、 2.動手操作,感悟算理。
動手操作是《數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之一,也是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發(fā)展的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讓學生動手操作,既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又符合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guī)律。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這一課時,27+5=?把握進位加法的算理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如果僅僅進行語言的描述與分析還不足以實現(xiàn)對進位加法中滿十進一的理解與把握這一目的,因而,通過捆小棒描述滿十進一就成為問題解決的關鍵:
生1:
生2:
學生通過擺小棒,揭示了滿十進一的形象化理解,從而悟出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算理。
3、 3.運用比較,明辨算理。
烏申斯基認為:“比較式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p>
在三年級的“有余數除法”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小棒讓學生先動手擺,然后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一種是有剩余。發(fā)現(xiàn)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是有余數除法的重點,我沒有直接說出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小棒、嘗試寫算式,
15÷5=3(組)
16÷5=3(組)……1(根)
17÷5=3(組)……2(根)
18÷5=3(組)……3(根)
19÷5=3(組)……4(根)
20÷5=4(組)
21÷5=4(組)……1(根)
22÷5=4(組)……2(根)
23÷5=4(組)……3(根)
24÷5=4(組)……4(根)
25÷5=5(組)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算式中的除數和余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等一系列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余數是有規(guī)律的,從而得出余數要比除數小這一規(guī)律。這一環(huán)節(jié)正是通過大量的數據比較,使學生有效地明辨了有余數除法的算理算法,為后續(xù)的除法計算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 4.引導歸納,深化算理。
學生在剛開始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時對“湊十法”往往感到難以理解,我把“湊十法”編成兒歌的形式:湊十法呀,我會算,大數湊,小數分,小數分成1和幾,最后得數就是十幾。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誦讀,短短的幾句兒歌節(jié)奏明朗、生動活潑,學生從簡練的語言中,不僅學會運用“湊十法”,同時也體會到美感、愉悅感,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 三、既要體現(xiàn)算法多樣化,更要提倡算法優(yōu)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種理念下,算法多樣化成為了計算教學的一大亮點。
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教學中,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要求,我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尋找23-7的口算方法,根據學生匯報:1、 2 ;3、 這樣出現(xiàn)不同的算法。引導:盡管擺法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做法,都要打開一捆當做十再減,使學生體驗到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作10再減的計算方法,本課的難點“退1作10”就迎刃而解了。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只有正確認識學生、正確認識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努力讓低年級的計算教學更 “扎實有效”,才能提高我們的學生的計算能力,使其得到真正意義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兒童學習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 張興華
江蘇教育出版社
3、《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 葉瀾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作者姓名:鄧雪顏
工作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西南街道第四小學
通訊地址: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西南街道同福路
聯(lián)系電話:13928579266
郵政編碼: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