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理解、歷史價值觀三個方面內容。關注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提高中學歷史教學層次的關鍵。
【關鍵詞】中學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學層次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268-0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教師必須要從核心知識、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品質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中學歷史教育的目的:提高學生獨立學習歷史的能力以及綜合素養(yǎng)。
一、核心知識——時空觀念
歷史本身就是一門時空概念很強的學科,離開了時間和空間,歷史也無法稱之為歷史。所以學好歷史,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時空概念。
1.對歷史時間觀念的理解
任何歷史都是遵循一定時間發(fā)生的,教師要讓學生全面的了解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系統(tǒng)性。牢記歷史縱向時間發(fā)生順序,進而更好地理解歷史的進程。橫向要掌握同一時間內發(fā)生的全部歷史事件,進而掌握歷史全局變遷情況。比如:“漢武帝獨尊儒術”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教師首先幫助學生對春秋期時孔子創(chuàng)建儒家學說、戰(zhàn)國百家爭鳴、荀子思想觀點的情況進行縱向了解,然后再橫向結合對西漢當時的經(jīng)濟與政治情況有所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才能夠建立更加完整的時間觀念。
2.對歷史空間觀的理解
空間觀主要就是指歷史中包括的地形、氣候、交通、居民點等內容,這些內容豐富多樣,涉及方面多,對學生的分類能力、思維能力、歸納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在這些空間條件中,地理條件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最大,古代與現(xiàn)代的地理條件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程度同的,與現(xiàn)代相比,古代地理條件對歷史發(fā)展影響更大一些。如“雅典民主政治”這一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就與希臘的地理環(huán)境有分不開的關系。再如“絲綢之路”的開辟,在漢唐時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經(jīng)濟往來密切,此時“河西走廊”通往西域,成為了當時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通道,這也是由當時地理環(huán)境條件決定的。縱觀歷史發(fā)展,地理條件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人們不斷地改變著自然,改變著地理條件而新的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又影響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
二、核心能力——史料實證、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得??陀^的歷史事件,借助書籍、影像以及錄音等歷史資料得以傳承。歷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必須要重視學生對歷史資料解釋、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是辯證關系,就像一個錢幣的兩面,一同構成了歷史學習的兩個核心能力。不同的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不同的時代,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比如“商鞅變法”主要思想就是確立了封建制度,并將廢井田、開阡陌作為核心措施,正是因為如此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被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產生。那么當時商鞅在進行變法的時候,如何能夠確定封建社會是國家發(fā)展的更高階段,或者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呢?首先,他處于一個多戰(zhàn)的年代,群雄爭霸。如何能夠強化國力以及軍隊實力,使國家能夠在戰(zhàn)爭中不斷獲得勝利,富國強兵呢?基于這些思考,進行獎勵耕戰(zhàn)就成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有了土地,人們的生活會更加有干勁,國家核心凝聚力提升。在學習一段歷史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分析,對歷史進行理想認知、情感取向等解釋。依托歷史資料,將歷史理解作為基礎,研究歷史事件,并對其做出客觀的判斷分析。
三、核心品質——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并不是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就能夠形成的。當前的歷史價值觀強調立德樹人,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引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傳承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現(xiàn)教育階段,教師需要有效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單純的接受和反應并產生情感的傾向開始,到經(jīng)過內心體驗,發(fā)生態(tài)度的變化,再經(jīng)過自覺地加工組織,最終升華至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層面,并以此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以夯實學生歷史基礎,豐富自己的歷史教學經(jīng)驗為前提,這樣才能夠保障對學生歷史價值觀引領的有效性。如在中國近代史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近代的幾次與列強的抗爭的了解,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最終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識。
總之,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勿忘歷史,通過強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思維,使其能夠更加善良正直,成為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摹?/p>
作者簡介:張瑞,女,1989年11月,中教二級,蘭州交通大學東方中學,初中歷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