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國
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指導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閱讀興趣;以讀為本,培養(yǎng)語感;加強指導,提高閱讀水平;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視野。
關鍵詞:閱讀;能力;培養(yǎng)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類語文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閱讀教學的基本職能和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朗讀、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與實踐,粗淺的談談幾點看法:
一、指導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一是讀、查結合。在閱讀過程中,碰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要隨時查字典,排除閱讀過程中出現的障礙。二是讀、思結合。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邊讀、邊思,去體會文章的內涵,體會文章的意境。三是讀、寫結合。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邊讀、邊寫,把文章中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積累文章中的精華,久而久之就會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為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有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意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指導閱讀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寫進教案,并且設計出實施的步驟和方法。在上課的時候,要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做法是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指導,讀后引導學生回憶剛剛經歷的學習過程,小結閱讀方法。
二、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閱讀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教育學生讀書、讀好書。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教師可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從視、聽等方面給學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創(chuàng)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獲”。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課時,老師可以充分結合文中優(yōu)美、流暢的語言,配上一段舒緩動聽的音樂和精美、生動的動態(tài)畫面,再加上老師飽含深情的范讀,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學生在細細的聽、看中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也會被老師美的情感、語調和生動的畫面所陶醉了。孩子們其實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師的范讀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這時他們也顯得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再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讀。學生反復吟讀最終領悟到課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悅,自然也就培養(yǎng)了閱讀的興趣。
三、以讀為本,培養(yǎng)語感
“以讀為本”是重在品讀賞析中提高讓學生在有感情朗讀中積累,也是學生課內理解與課外閱讀成果的展現,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獨立思維及個性的關鍵。學生的想象和理解,見識和創(chuàng)造,就是通過他們獨具個性的品讀賞析和言語表達得以反映的。因此,教師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信息反饋來調控課堂,把握每個學生的獨特見解加以引導,以達到發(fā)展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朗讀的巨大潛能,熱情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訓練中,不但使自己的口頭語言表達得更規(guī)范,還能把朗讀“內化”并“運用”變成自己的語言,從而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讀到《快樂的節(jié)日》時,要喜悅、歡快,讀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讀到《全神貫注》時,要急速、深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痹诮虒W中,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多讀,經過反復的朗讀訓練,使學生的語言不斷規(guī)范,不斷豐富,不斷生動,學生就能在自己的感情朗讀中,把對所讀材料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個性化語言,以形成自身獨特的言語風格。
四、加強指導,提高閱讀水平
老師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著眼全局,篩選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學難點教師要設置好坡度,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學重點要鮮明新穎,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要學會什么,他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教師在課堂上起指導和點撥作用,講授的東西少了,學生占有的時間就更多了,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組織學生語言文字練習,在練習中要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參與學習過程。
閱讀課文前,教師根據文章主旨、人物、情節(jié)、線索等提出問題,讓學生讀后掩卷沉思,復述課文,既達到了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也達到了掌握課文要旨的目的。在閱讀中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形聲的摹擬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閱讀后對重點片段進行必要的模仿訓練,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故鄉(xiāng)》一文中;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閏土的聰明、機智;中年閏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過對人物進行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的刻畫體現出來的,我們亦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堂上訓練:刻畫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手法刻畫出來。若學生在這方面能認真對待,不但訓練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閱讀分析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