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階段,社會,校園,家庭等引起的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因素越來越多,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例也是隨年單調遞增,其表現(xiàn)出的團伙化,低齡化,手段殘暴化等犯罪特征也越來越明顯。作為法律人想要從根本上改善這樣的不良現(xiàn)狀只有溯其原因,從根本上抵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發(fā)生,而其原因又是多種多樣的,以社會,家庭,學校,自身原因為主。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學校原因;自身原因
青少年在刑法犯罪學的理論體系中是指已滿14周歲未滿25周歲的“青年”與“少年”人。這個年齡階段橫跨完全與不完全刑事責任年齡,在我國刑罰領域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年齡階段。但正是這個階段的人群,他們有著很強的可塑性但由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社會經驗欠缺,是非觀念更未完全建立,容易成為個別犯罪分子利用的對象,與此同時,團伙性犯罪,沖動型犯罪,物質型犯罪,報復型犯罪也是頻頻發(fā)生。面對這個現(xiàn)狀,我認為想要從根本上改善,研究其犯罪原因從而從根源上抵制與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應該成為我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刑事執(zhí)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對其原因的具體研究我認為要從社會、家庭、學校以及青少年群體自身下手。
一、社會原因
首先,我國現(xiàn)處于經濟高速生長的轉型階段,貧富差距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基尼指數(shù)不斷上升”,且據(jù)現(xiàn)今經濟現(xiàn)狀看來目前全國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擁有全部收入的2.75%,僅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擁有收入的4.6%。各占總人口20%的最高和最低收入兩大群體,收入差距已達33倍。但與此同時大量新興產業(yè)的涌入與新興產品的引入卻從未停止,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很多家庭面對眼界的開闊卻給予不了足夠的經濟基礎予以需求的支持。而社會又是拜金主義橫行,仇富心理,浮躁的氛圍在各大中小城市也變得越來越普遍。而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處于世界觀與價值觀的確立階段,可塑性與學習能力很強,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攀比,嫉妒的現(xiàn)象則變得絡繹不絕。但其自身由于年齡,大多數(shù)青少年都處于學習或剛進入社會階段,經濟基礎大多是無法滿足自身欲望。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樣不健康的思想與對物質不正確的認識對于青少年的身心發(fā)育是有害無利的,更增加了其經濟犯罪的心理因素。由于欲望的膨脹和由于年齡導致的經濟的匱乏碰撞出的犯罪之火要在其不應燃之時熊熊燃燒。
其次,由于傳媒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對于文化的接受途徑也是越來越豐富多樣,接觸各種文化也變得越來方便,各種文化良莠不齊卻在大眾傳媒平臺上自由傳播。青少年由于年齡的限制從而導致的判斷力的缺乏無法在大眾傳媒平臺上檢索出利于自己身心發(fā)展的“陽光文化”,不免受到“三色文化”的侵蝕,低級,庸俗的文化往往是可以迷惑人們心智的,尤其是未健全心智的青少年人,而正是有一部分青少年人沉溺于此并追求超前消費與感官刺激,從而為了滿足自身欲望,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在近五年來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生長于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出現(xiàn)過家暴的家庭中青少年的犯案率明顯大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以銅梁法院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為例。銅梁法院對2006年以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單親家庭子女犯罪案件的總量和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比例均在逐年增加。三年來該院共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3件146人,單親家庭子女犯罪的案件分別占當年少年刑事案件的44%、51%和53%。
以發(fā)生在遼寧省新賓縣永寧鎮(zhèn)的17歲少年“殺8傷5”案為例,17歲的李某是撫順市新區(qū)人,在網上認識了女朋友小雪(化名),在一次與女友的爭吵之后前往女友的家鄉(xiāng)永寧與其理論,并將其與其母親殺害,與此同時,還致使11名無辜的群眾死傷。具其李某自己交代說,自己確實殺了人但純屬沖動,自己生長于單親家庭,17歲的自己也早就不在學校接受教育,而是在撫順的一家娛樂中心成為了一名服務生,長期不與父母見面,更提不上管教,娛樂中心魚龍混雜自己缺乏正確的引導難免走向極端與偏執(zhí)從而干出使自己后悔的事。此案發(fā)生后李某的父親也十分痛心后悔,但為時已晚,悲劇已釀成,死去的生命無法復活,自己的兒子也必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對此,我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而生活在家庭基本成員不完整的家庭中的青少年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全面的家庭教育,是非觀念薄弱,并往往伴隨著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作為離異家庭子女,也往往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重視與教育,致使其厭學叛逆,甚至流入社會接受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從而較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這個階段,首先生理方面處于一個比較特殊的階段,生理心理處于一個轉型期。其內分泌機制會逐漸完善,人體機能與體型也在逐漸向成年人靠攏。在一段時間內伴隨著大腦神經的“強壯”,第二系統(tǒng)特征也在逐日愈演愈烈,與此同時,青少年由于身體機能的提高,免疫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都越來越好,心臟功能也突飛猛進。這樣的思維能力與身體機能雙重的保障往往卻為違法犯罪行為增加了可能性。而部分有著犯罪心理萌芽的青少年們面對自身體質的提高也鞏固了自身犯罪的自信心,為其犯罪提供了心理支持。
所謂青春期,是指青少年內分泌激素變化導致的第二性征發(fā)展,性別角色社會化也日趨成熟。在這個階段的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伴隨著明顯的兩極性,往往強烈而溫和,波動而穩(wěn)定,讓人難以捉摸。往往也是易沖動而易怒的,面對矛盾不懂得讓步甚至大打出手,從而導致激情犯罪,過失犯罪的發(fā)生。而當收到外界強烈感染、刺激時,往往不計后果,且作案手段比較殘暴。以藥家鑫案為例,作為大學青年的藥家鑫受過高等教育,在交通肇事之后還將被害人用管制刀具刺死后逃逸,這種手段是相當殘忍的。在此案中,藥家鑫并非缺乏文化素養(yǎng)導致的法制觀念淡薄,只是面對受害人,由于受不良社會觀念的灌輸,自身過于沖動,從而對被害人連捅八刀。手段殘忍至極。而與藥家鑫案一樣,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大多是以突發(fā)性犯罪,其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并帶有一定盲目性。我認為這樣的現(xiàn)狀不是偶然,青春期腎上腺激素分泌短時間內突增對于這些犯青少年們是的犯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催化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劉喜勛.青少年犯罪心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裴宇丹(1994—),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學生,刑法學在讀研究生,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