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
【摘要】聲樂表演作為視覺與聽覺相融合的音樂表演方式是演唱者依據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對聲樂作品審美價值與二次創(chuàng)作,良好的聲樂表演效果需要學生具備完善的聲樂表演要素。本文從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能力的基本要素入手,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論述提升學生表演能力的有效訓練措施。
【關鍵詞】聲樂教學;表演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一、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演能力的意義
聲樂表演作為視覺與聽覺(音樂語言與形體動作)相融合的音樂表演方式是演唱者依據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對聲樂作品審美價值與二次創(chuàng)作的實現(xiàn)。聲樂表演能力則是演唱者通過“語言、形體”等長期針對性訓練所具備的“塑造形象、傳達情緒、神形兼?zhèn)洹钡饶芰?。音樂作品只有通過演唱者生動的音樂表演才能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良好的文化素質、準確的發(fā)聲技術、生動的聲樂表演能力”才能夠完美詮釋聲樂作品。可以說,聲樂表演能力是為準確表達音樂思想與情感內涵服務的,表演者需要在表演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從而真實生動再現(xiàn)音樂作品的思想與內涵,為獲得良好的聲樂表演效果需要教師重視加強學生聲樂表演能力訓練。
二、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能力的基本要素
(一)良好的心理素質
王次炤先生曾在音樂美學術中詳細標出:“聲樂表演是由表演者心理活動去支配的,一名優(yōu)秀的聲樂專業(yè)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生理素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否完善據決定其表演藝術成就?!盵1]由此可以說,聲樂表演中演唱者“演唱技巧、心理素質”兩者卻一不可。熟練的演唱技巧與充足的演唱準備工作能夠穩(wěn)定演唱者的心理素質,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則能有效提升演唱技巧的發(fā)揮,可以說兩者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
(二)具備“氣息、語言、共鳴”等歌唱技能
氣息——“善歌必先調其氣”這句古語中明確指出呼吸作為歌唱的根基是聲樂演唱的發(fā)聲基礎。歌唱呼吸建立于自然呼吸的基礎上,需要經過科學的呼吸訓練才能實現(xiàn)科學歌唱呼吸的要求。目前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三種類型。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是運用歌唱者“胸腔、橫膈肌、腹部肌肉”三者協(xié)調作用控制氣息的歌唱呼吸,能夠有效增強歌唱者的氣息容量并把握調節(jié)氣息的運用,被稱為最有助于提升歌唱者氣息的歌唱呼吸法。
語言——“清晰咬字吐詞、良好發(fā)音、正確歌詞讀音、準確詞意表達”是歌唱的基礎。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其聲樂作品大多帶有濃郁的地域特點與民族特色。這就需要歌唱者了解音樂作品中歌唱語言的構成與發(fā)音規(guī)則,通過清晰咬字吐詞將發(fā)音與正確讀音進行貫穿。
共鳴——我國中央戲劇學院教材上明確標注:歌唱共鳴作為“擴展音響、調節(jié)聲區(qū)、變化字音、美化音色” [2]的關鍵樞紐是美好歌聲的保障。僅僅依靠聲帶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十分微弱且無修飾美化的,歌唱者在歌唱時需要依據歌唱內容調整共鳴比例,通過共鳴的強烈對比色彩增加歌唱的魅力。
(三)協(xié)調的“面部表情、體態(tài)、手勢動作”
面部表情——聲樂表演中要求演唱者具有豐富的面部表情,眼神則是聲樂表演中傳遞歌曲思想與內涵的橋梁。所謂“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3]強調的就是眼神在聲樂表演中重要地位。經驗豐富的歌唱家在演唱時都會準確的把握眼神技巧,從而塑造豐富生動的歌曲情緒并與觀眾進行情感的傳遞。例如《長相知》的演唱需要演唱者具備“情深、堅定、決絕”的眼神表達“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至死不渝情感,從而觸動觀眾的心靈。
體態(tài)——聲樂表演中“自然、協(xié)調、落落大方”的體態(tài)表演對提升表演者的氣質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體態(tài)同屬于二度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當前聲樂表演專業(yè)為學生開設形體訓練專業(yè)課程教授形體線條的“對稱、平衡、節(jié)奏、韻律、速度、意象[4]”等形體語言元素。通過這類專業(yè)性訓練提升學生對自身狀態(tài)的協(xié)調與控制能力,從而使其在舞臺上收放自如的展現(xiàn)與表達美。
手勢動作——手勢動作與體態(tài)作為訓練整體在聲樂表演中能夠細膩的傳遞聲樂作品的旋律并具備指示性意義(舞臺上不可能將每個場景都準備出,需要演唱者具備想象力并運用手勢動作進行表達)。在聲樂表演中,應依據聲樂作品內容與角色演繹配合對應的手勢動作以有效增強舞臺表演力。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演唱表演時,演唱者應將手指向天空如同看到了白云飄。
三、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能力訓練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歌唱心理素質,積累舞臺經驗
聲樂藝術的表演過程也是演唱者心理活動的再現(xiàn)過程,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聲樂作品的表演完成效果。在日常演唱訓練過程中可以通過“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進行專心演唱、進行情緒放松心理訓練、自我暗示訓練”等方式提升心理素質,并付出較多的“時間、耐心、毅力”對自身意志力進行調整,通過“冷靜的頭腦、完善的表演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質”克服演唱過程中出現(xiàn)的狀況。豐富的舞臺經驗能夠有效調節(jié)演唱者的不良心理,教師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表演舞臺機會增加學生的舞臺經驗,讓學生通過熟悉舞臺環(huán)境、觀眾,降低自身對環(huán)境的生疏感,減輕自身壓力。此外,學生應正確認識演出的意義并端正演唱態(tài)度,將演出過程當做學習的機會。
(二)提高音樂素養(yǎng),深度分析理解作品
聲樂表演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處理與演唱者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密切相連。藝術作為一個充滿感性的事物是文化內涵長期深厚積累所創(chuàng)造的,如果演唱者缺乏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是無法對聲樂作品進行準確完美演繹的。聲樂表演是演唱者對作品依據自身理解進行二度加工的過程。演唱者只有準確掌握作品的背景、思想內涵、情感,才能針對作品的旋律與節(jié)奏變化投入自身情感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將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傳遞給觀眾。
(三)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情感作為聲樂藝術的核心也是全部藝術的生命之根。所謂“物動則心感、情動則聲發(fā)”[5],聲樂表演如果僅僅追求聲音技巧而忽略的“情”,則給人以淡如白開水的感受是無法引起觀眾共鳴的。教師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每首所演唱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特點”,并將作品作者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念去融合到自身對作品的理解中,演唱者不僅要深入理解歌唱的內涵,并應從字里行間與旋律線中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準確把握作品的情緒與韻味。學生在演唱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藝術想象力,讓自身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中去并將情感投入到表演中,從而豐滿作品。聲樂表演作為“歌喉、音樂、情感”高度融合的藝術在承擔著演繹詞情曲情的同時向觀眾展現(xiàn)了演唱者的心聲。例如《牧歌》中需要演唱者將聲音調整為悠揚柔和感,從而帶領觀眾進入空曠遼野羊群點點美麗大草原。
(四)借鑒傳統(tǒng)戲曲表演“神、形”
1.傳統(tǒng)戲曲表演“神”的借鑒
我國戲曲中的“神”的表現(xiàn)主要依靠演唱者豐富微妙變化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心靈之窗的眼睛更是隨歌唱內容進行“虛、實、遠、近”變化傳遞出“喜、怒、哀、樂”等情感,就是指“眼中有神、聲中有情”。 我國京劇藝術家李洪春以“喜、怒、悲、歡、憂、恐、思、酒、醉、顛、狂、瘋、潑、蕩” [6]14個字對戲曲表演中眼神訣竅進行總結。舞臺表演并非單純的生活模仿,而是真實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對生活動作的提煉,所謂“笑的好看、哭的動人”就是指表演的藝術性。聲樂表演也需要借鑒戲曲表演中的“精、氣、神”,將“聲音、表情、動作”三者貼切自然的融合,準確塑造人物形象與作品情感,并將作品情感準確生動的傳遞給觀眾。例如《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中段小芹對二黑哥的崇拜與喜歡之情就需要演唱者唱詞與眼神準確結合,并將這種情感向觀眾傳遞。
2.傳統(tǒng)戲曲表演“形”的借鑒
在戲曲表演中所說的“形”是指表演藝術的形體,即身段(身體各部分動作與運作規(guī)律),在戲曲表演中講究“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所謂“神無形則不顯,形無神則僵死”,形體上所說的韻律感由眼神和動作共同構建。聲樂表演若僅具備良好的素質與演唱技巧只完成了一半人物形象與歌詞內容的刻畫,只有結合貼切的形體動作表演才能賦予聲樂作品靈魂使之生動化。通過借鑒戲曲藝術中“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與“引、定、開、合、錯”等身段表演手勢并靈活運用,演唱者才能夠自然自信的在舞臺表演中將作品意境進行展現(xiàn),真正實現(xiàn)“能歌善演、形神兼?zhèn)洹钡难莩疁省7]
(五)進行語言、即興音樂小品、歌曲演唱的訓練
1.語言訓練
歌唱語言是藝術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是人們生活語言的藝術綜合提煉。在聲樂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詩歌、散文、寓言、童話小說、廣播劇”等語言作品的朗誦演播訓練,讓學生準確把握語言中的“重音、輕聲、語氣、停頓”,并掌握“咬字、用氣、用聲、表達”等技巧[8]。通過系統(tǒng)性鍛煉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夯實學生“清晰咬字吐詞、良好發(fā)音、正確歌詞讀音、準確詞意表達”的語言基礎為歌唱做到鋪墊。
2.即興音樂小品訓練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品則是藝術生活的濃縮。聲樂即興表演所依靠的是演唱者對日常生活的“體驗、積累、提煉”,展示出演唱者依據自身“信念、想象、適應”二度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的扎實功底與表演技巧。為有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與即興表演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即興音樂小品訓練讓學生了解音樂小品的主題、風格、情感,并在最短的時間將“人物、時間、地點、矛盾”等元素內容理順。此外,學生應有敏銳的生活觀察能力,留心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生活,從而在表演中充分融入情感以引發(fā)觀眾的共鳴。
3.歌曲演唱訓練
“獨唱、對唱、重唱”是最常用且最利于提升學生表演能力的演唱形式。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進行相關音樂作品訓練,并針對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點進行點評。學生在歌曲演唱訓練中應準確把握演唱表演主題,例如《月之故鄉(xiāng)》同一主題樂段由四部分刻畫臺灣人民與海外僑胞的思鄉(xiāng)之情,深切盼望著祖國的統(tǒng)一。這要求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應準確演繹出游子的思鄉(xiāng)愁情。
四、結束語
聲樂表演作為聲樂教學的再現(xiàn)要求教師從技巧與表演兩方面去培養(yǎng)學生,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舞臺表演效果。為了快速實現(xiàn)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讓聲樂教學中學生表演能力符合大眾審美的需求,本文通過提升歌唱心理素質,積累舞臺經驗;提高音樂素養(yǎng),深度分析理解作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借鑒傳統(tǒng)戲曲表演“神、形”; 進行語言、即興音樂小品、歌曲演唱的訓練等一系列針對性的訓練措施訓練學生表演能力幫助學生把握舞臺。
參考文獻
[1]肖玲.聲樂藝術實踐中表演技巧的培養(yǎng)[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3).
[2]朱子健.淺談中國聲樂表演中的中國古典美學[J].音樂時空,2012(10).
[3]廖紅英.聲樂藝術表演技巧的培養(yǎng)及其運用[J].成功(教育),2012(22).
[4]陳姝.試論聲樂表演的審美與創(chuàng)造[J].大眾文藝,2012(22).
[5]武霄.聲樂表演中的情感表現(xiàn)能力及訓練[J].音樂創(chuàng)作, 2013(01).
[6]曹珊.高校聲樂舞臺表演藝術課程中的能力拓展訓練[J].藝術教育,2013(02).
[7]王金晶.聲情并茂 以情帶聲———淺談如何處理好聲樂表演中的“聲”與“情”[J].藝術科技,2013(04).
[8]王永江.聲樂藝術中表演技巧的培養(yǎng)[J].大舞臺,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