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語教學的歷史由來已久,從中世紀人們對拉丁語的學習到十八、十九世紀,法語、英語的興起,乃至現(xiàn)在人們對各種外語的學習,外語教學因此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理論學說,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流派,對外語教學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本文主要介紹外語教學法中的語法翻譯法,并闡述筆者對語法翻譯法的感悟。
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語法翻譯法;感悟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不管是出于工作、學習還是旅游等原因,世界各國人民對外語學習的需求和熱情都在不斷增加,外語教學因此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長時間以來出現(xiàn)了各種關(guān)于外語教學的流派和方法,經(jīng)歷了長期的發(fā)展和演變歷程,國內(nèi)外教學界的外語教學法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目前外語教學界存在著多種教學流派,每種教學方法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并且各自的理論體系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在不斷得以完善和規(guī)范。作為外語教師,對外語教學領域現(xiàn)存的各種外語教學方法和流派的深入探討,有利于尋求最適合我國外語教學的方法,并將其更好的運用于外語教學實踐。
一、語法翻譯法的運用歷程
語法翻譯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的拉丁語教學。當時拉丁語是歐洲文化教育、著書立說的國際語言及教會官方語言,大部分的書籍都是以拉丁語呈現(xiàn)。為了學習和吸收中世紀及以前的古典文化,訓練人們心智,提高人文科學素質(zhì),人們學習的外語多是拉丁語。拉丁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極其復雜,為應對拉丁語的學習,只重語法翻譯的外語教學法就逐漸興起并成為當時歐洲進行外語教學的主要方法。到十八、十九世紀,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的興起,人們開始學習除拉丁語以外的外語,此時,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學方法,仍采用語法翻譯法進行外語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語教學的擴大在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
二、語法翻譯法的概念及特點
語法翻譯法是為培養(yǎng)閱讀能力服務的教學法,其教學過程是先分析語法,然后把外語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特點有:(1)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方法是背誦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句型結(jié)構(gòu),主要側(cè)重點是閱讀和寫作,忽視聽說能力的發(fā)展。(2)使用雙語(母語和所學外語)詞匯表。(3)詳細分析和教授語法規(guī)則,通過翻譯練習來鞏固其所學知識。(4)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以學習者的母語為中介,通過母語教授外語。
三、語法翻譯法的優(yōu)缺點
語法翻譯法注重外語教學課題中的詞匯、語法句型的分析,對學生在閱讀、寫作、翻譯等方面訓練較多,因此,學生對所學外語的語法知識掌握較為牢固,能夠為以后長期的外語學習打下基礎,也能適應許多國家目前的外語考試制度和考核標準。但語法翻譯法過分強調(diào)閱讀、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法知識的傳授,忽視對語言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老師著重于傳授和灌輸知識,學生靠死記硬背學習,容易導致學生把語言學習當成枯燥乏味的學習,缺失學習興趣,造成所謂的“死讀書,讀死書”現(xiàn)象。在這種填鴨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好語法等知識,應付老師檢查和在各類外語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卷面成績,而不是真正掌握這門外語,不僅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想象力得不到開發(fā),在語言方面的發(fā)展受到限制,老師的教學也將得不到成就感,從而對外語教學工作失去信心和興趣。用語法翻譯法教出來的學生不能開口說出所學外語,將其運用于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算不得是真正有用的學習。
四、感悟和體會
綜上所述,語法翻譯法只重視書面的翻譯、閱讀等方面的訓練,對學生的聽說、實際操作的能力并不強調(diào),不利于外語學習者正確認識和全面掌握所學外語知識,因此在后來的外語教學中逐漸被直接法、聽說法等新興的教學方法更正和取代。但語法翻譯法是最早產(chǎn)生的外語教學法,也是得以最大推廣、對諸多國家外語教學影響最深的教學方法。因此,至今外語教學中仍然有眾多外語教師受其影響,采取語法翻譯的方式進行英語等外語科目的教學。在語法翻譯法下學生為達到學習目標,需要反復地模擬訓練和大量的機械練習。學生成了做題的機器,缺少對自己思維的鍛煉,對所學語言和課程沒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前進的動力,最終導致學習的失敗。正如我們的母語一樣,外語也是一種用來進行人際交流的工具,不是用來做各種各樣的練習題的,所以學習外語首要的任務是聽說,其次才是讀寫?;叵胛覀儗W習母語的過程,先在社會生活中學會基本的說話和語言,再到學校中學習這些語言的寫法??晌覀儸F(xiàn)在的外語教學方式卻本末倒置,大量采用語法翻譯法進行教學,忽視甚至完全忽略所學外語的聽說訓練,跳過說這一基本環(huán)節(jié),直接進入書寫認讀等環(huán)節(jié),這嚴重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所以外語學習才如此艱難。
就我本人而言,在中小學時代接觸得最多的外語教學方法就是語法翻譯法,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國的對外語教育的評價考核方式主要考察學習者的筆下功夫,缺少口語類考試,而語法翻譯法正好迎合了這一評價方式,因此我國的中小學,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學校的外語教學,采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語法翻譯法。這些學校對學生外語課程教授的重點放在分析語法結(jié)構(gòu)、閱讀、翻譯、寫作上,忽視對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培養(yǎng),導致學生光有筆下功夫,口語卻極其糟糕,“啞巴英語”就是說的這種現(xiàn)象。許多學生可能對于國內(nèi)各種各樣以筆試為主的外語考試游刃有余,但一旦面臨開口將所學外語說出來的情況時,就失去了自信。此外,由于自身長期的外語學習都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口語表達能力較差,英語邏輯思維不強,不管是在各門需要用英語做課堂展示的課堂中,還是在日常與外國友人或同學之間的英文對話中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地膽怯。
五、結(jié)語
外語教學的方法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每種教學法都有其產(chǎn)生的獨特社會背景,都對當時和以后的外語教學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外語教學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各種外語教學方法,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資源整合,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以便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最大限度促進學生發(fā)展。首先,教育決策者必須作出改變,將對外語學習者的聽說能力納入各級各類考試的考察范圍內(nèi);其次,外語教學的研究者要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和更新,使之適應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外語教學和社會需要;再次,外語教學的一線教師要敢于嘗試新方法,對學生進行正確全面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外語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最后,外語學習者自身應明白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掌握這門語言的藝術(shù),并將其運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外語的學習是充滿趣味性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在這些力量的合力之下,外語教學才能走上正確道路,將外語學習者培養(yǎng)成為真正掌握外語知識的人才。
參考文獻
[1]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 2000. 語言教學的流派[ M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
[2]胡壯麟. 2011. 語言學教程[ M ]. 北京大學出版社.
[3]李倩. 2015. 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 J ]. 亞太教育.
[4]張兼中. 1982. 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 M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麗君(1993.03-),女,四川省大邑縣人,南充市順慶區(qū)西華師范大學 學科教學(英語)專業(yè) 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