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
[摘要]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對整個西方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給翻譯界帶來了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文本以“權力話語”理論為核心,揭示了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并闡述了由此理論而拓展出來的翻譯研究的宏觀視野。
[關鍵詞]權力話語;翻譯;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0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43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傳統(tǒng)譯界中,雖百家爭鳴,但多數(shù)都流露出對本原的忠實,即以原文為中心,追求譯本與原文的“一致性”。受文本論的影響,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一直是在原文與譯文地位對等的基礎上,摒棄譯者與作者的價值觀下,在一種所謂的真空條件下進行的一種研究語言規(guī)律的行為。由此可見,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在文本理論的制約和束縛下,其研究視野僅僅停留在語言的內(nèi)部結構性和規(guī)律性上,從而忽視了對隱藏在語言文字下面的、更深層次的各種因素的探究。
然而,隨著20世紀西方文論的興起以及國內(nèi)一些翻譯學者們長期不懈的努力,現(xiàn)階段我國翻譯研究的視角已不再單純地局限于以文本為中心,而是從文化、歷史、哲學、思想、意識形態(tài)等多樣化、宏觀角度人手,揭示原文與譯著中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因此,法國思想家米歇爾·??滤枷胫械摹皺嗔υ捳Z理論”便為這一研究視角的轉變奠定了理論支撐。
二、??滤枷胍约啊皺嗔υ捳Z理論”的內(nèi)涵
福柯思想是在當代西方學術界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大量的融入進入了日后的各種西方主義思潮當中,比如: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話語權等。??滤枷虢獯鹆酥R是如何在文明流程過程中得到轉換和發(fā)展的,同時又為其它科學理論開辟了新的觀察視角,開拓了新的研究內(nèi)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權力話語”呢?
首先,??滤枷胫小皺嗔Α敝傅氖菍σ磺杏行蔚氖挛?,如法律條款、政府機構以及對無形的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習俗、道德等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在現(xiàn)實社會中,權力無所不在,它形成一個龐大的網(wǎng)絡,任何有形和無形的個體都不可能從中剝離出來。人文科學是伴隨著權力的機制而產(chǎn)生的,因此權力的運作向來與知識不可分割。只有知識與“權力”融合在一起,在權力的運作與保護下,才能使知識生存并發(fā)展。
其次,??聦τ凇霸捳Z”的理解已經(jīng)掙脫了單純的語言表達方式的桎梏,在他的思想體系中,“話語”具有了支配力,它控制著不同群體的思維、語言和行為;制約著語言在某一特定領域的運用。簡而言之,福柯的“話語”與權力息息相關,“話語”成為了彰顯權力的工具,而權力保障了“話語”的作用力?!霸捳Z”與權力一直是在相輔相成中互相制約的。
因此,文學翻譯和文學創(chuàng)作等這些活動并不是單純的個人事物,也不是簡單的文字表述,它們被各種各樣的權力話語所操縱著,是作者或者譯者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下進行博弈和交鋒之后的產(chǎn)物。
三、“權力話語”理論為翻譯研究所打開的宏觀視野
語言和言語是兩個不可混響的概念。就語言本身來說,它是純天然沒有階級性的;但言語的屬性卻與語言大相徑庭,言語始終與人們的情感和認知能力以及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政治和權力交匯在一起。??略凇对~語的秩序》里指出:在任何社會,話語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權力形式的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皺嗔υ捳Z”一直在指導或限制著文本的創(chuàng)作,翻譯是不可能在“真空”里進行的,譯者對原文的翻譯實則就是批判社會意識形態(tài),認知權力話語和審視自我思維的過程。筆者認為,??碌摹皺嗔υ捳Z”理論為翻譯研究拓展出了以下思維角度,獲得了更為宏觀的研究視野:
(一)翻譯內(nèi)涵的延伸
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被簡單地界定為譯者所從事的文字的轉換工作,其本身的價值和思想都是中立的。然而,隨著“權力話語”理論的橫空出世,也使翻譯的內(nèi)涵獲得了立體性的延伸——翻譯是兩種不同語言在思想、文化和藝術上相互交錯的一門學問。翻譯研究已不能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文本間的信息轉換,更應把視野拓展到能夠對其起支配作用的話語活動上來。
由此可見,“權力話語”理論豐富了翻譯的內(nèi)涵并且更新了人們對翻譯的認知,為翻譯研究的視野拓展鋪下了基石。
(二)后殖民語境下翻譯的研究視野
“后殖民主義譯論”的主要來源便是??碌摹皺嗔υ捳Z”理論是,最早出自于英國學者羅賓遜(D·Robinson)所著的《翻譯與帝國:后殖民理論闡釋》中。在羅賓遜看來,由于全球化的發(fā)展,西方的強勢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滲透進弱勢文化當中;而弱勢文化為了處處彰顯本民族的屬性和認同感,則毫無例外地會出現(xiàn)對強勢文化的抵抗。因此,后殖民理論也成為了翻譯研究的新視野。
福柯對后殖民的解讀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指的是西方列強的文化霸權;另一方面,則指的是弱勢國家對西方文化霸權入侵的控訴和批判。
下面借助“權力話語”理論和“后殖民主義”理論,我們來看一個漢譯英的例子:
1997年中西方媒體對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性事件格外關注,其中“回歸”一詞,中西方媒體的翻譯卻有所不同,我國傳媒用的是“return”一詞,而西方的“Time”雜志則用“revert”一詞來翻譯,如:
He will officially take office on July,1,1997 the day Hong Kong reverts to China.
一般的詞典對這兩個詞的定義沒有多少區(qū)別,都有“物歸原主”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看,這些釋意都是中性的,這樣的翻譯似乎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在權力話語的操縱下,這兩個詞還是具有各自的深刻內(nèi)涵的?!杜=蛴⒄Z大辭典》對“return”的解釋是,歸還本該屬于自己,而又被他人非法強占的財物。而“re-vert”則很明顯的帶有把捐贈物品歸還給原捐贈人的意味。所以,只有用“retum to China”才能準確表達香港回歸中國這一含義。因為,事實昭然若揭,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之一,只是在19世紀中期由英國殖民者通過侵略的手段非法占為所有,而西方媒體競妄想用個別具有話語權力的詞匯來混淆視聽,為近代西方殖民者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侵略歷史做掩蓋。endprint
通過這一翻譯實例,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權力”、“后殖民”、“文化霸權”等關鍵因素與話語的形成的關系;認識到,借助“權力話語”理論,翻譯研究的視野在后殖民語境的作用下,已從語言內(nèi)部的探究延伸到了整個大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語境之中,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對抗在翻譯的過程中輪番上演。
(三)新歷史主義視野下的翻譯研究
20世紀八十年代,新歷史主義以其蓬勃的氣勢登上了文學研究的舞臺。受??隆皺嗔υ捳Z”理論的影響和啟發(fā),新歷史主義更為強調(diào)思想與權力話語、文本與歷史之間相互交織的復雜關系。
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分析了一定社會制度中,話語實踐與思想、語言、政治在歷史框架下行形成的關系。而翻譯實則是溝通兩種不同文化的重要媒介,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權力話語語境的影響。因此,新歷史主義思潮指導下的文本翻譯便兼具了批判政治和解構權力話語的功能。
那么,筆者借用??碌摹皺嗔υ捳Z”理論,以20世紀70-90年代中國的翻譯活動為例,從新歷史主義角度人手,簡單地分析一下當時的翻譯后動。
20世紀70-90年代,對于中國以及中國人來說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新中國各個領域再次爆發(fā)出強大的生機,翻譯事業(yè)也贏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新局面。譯者們從文革的創(chuàng)傷中走出來,開始大量地翻譯關于倡導人權、關注人性的作品。與此同時,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又一次以嶄新的形象展現(xiàn)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舞臺。西方大量優(yōu)秀作品的涌入,催促著國人不斷追求自由、開放的腳步。譯者已不再滿足于先前所采用的歸化方式,而是更加強調(diào)異國情調(diào)以及文化的多元化。最具有這一時期典型色彩的譯著便是1994年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譯著中不再一味只有對保爾柯察金的高尚品德的歌頌,而是增加了友誼和愛情、小市民心態(tài)等等情節(jié),從而使得人物更加立體而豐滿。
由此可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譯著中,在權力話語的操縱下,新歷史主義將翻譯研究引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縱深的社會維度和歷史維度當中來,深刻地揭露了操縱譯者翻譯行為背后那只無形的看不見的手,從而使得翻譯研究更為客觀和辨證。
四、結束語
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對為翻譯研究的多元化打開了一扇大門,在這扇大門里,翻譯研究已不再是膚淺地停留在語意和藝術形象層面,而是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宏觀的視野,立體化的探究譯著中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涵。權力話語視野下的翻譯研究,應該是譯者與作者的隔空對話,是知識與權力體制的緊密聯(lián)系。
隨著人文科學的不斷進步,“權力話語”這一理論必將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翻譯研究學者們在追尋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在與未來的對話當中,更應將原文與譯本當中把眾多的綜合因素考慮進去,從而探索出更為科學合理的研究角度,為譯學界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文化財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