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鋼琴教學是一個藝術學科,學習的目的就是促進音樂素養(yǎng)和提高學生身心發(fā)展,鋼琴教育首先要以審美要求為主要要求,以演奏的心里為技術支持,創(chuàng)造出演奏心理,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借鑒德國優(yōu)秀的鋼琴教育方法,結合我國鋼琴的教育優(yōu)勢,提高鋼琴教育的教學質量,從而達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研究一種適合于中國鋼琴教育的方法,為我國的鋼琴教育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關鍵詞]鋼琴教學;德國鋼琴;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05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我國目前的鋼琴教育主要是討論如何增強其鋼琴理論的教學,局限于鋼琴的彈奏技巧,這樣的教育方式大大地限制了鋼琴的教育成果,使得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下降,沒有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和藝術修養(yǎng),對于學生提高藝術修養(yǎng)是不利的。我國的鋼琴教育過多的注重音樂樂理知識,講究彈奏的力度,手指的技巧,但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很多彈琴的技巧是發(fā)自內心的感受的,是彈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反思我國的鋼琴教育,過多地考慮了鋼琴理論的理解,沒有為鋼琴建立一個正確的藝術觀,功利性過強,因此為了實現鋼琴教育的素質教育,我們要重建科學的鋼琴教育思想,這也是音樂專業(yè)一個重要的課題。
本文研究了德國鋼琴的教育模式,深深地感覺到德國的孩子要比中國的孩子輕松很多,快樂很多,當然這和民族的傳統(tǒng)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國一直是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重技術、重理論,在德國,他們卻不是這樣的,是十分注重自然的,在眾多孩子中,不力求出類拔萃而是注重順其自然,不會逼學生練琴,在學生不愿意彈琴的時候,他們是和學生一起欣賞曲子,感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學生聊天,這樣學生不會有很大壓力,表面看來似乎德國的教師不夠負責,不夠勤奮,然而實際上這是一種教育體制和模式的區(qū)別,事實上德國的鋼琴教育確是很成功的,而且鋼琴教育使得該國的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是十分豐富的,證明就是自從諾貝爾獎誕生以來德國的獲獎者占據了一半的人數,我們是否應該通過德國的鋼琴教育來反思一下我國的鋼琴教育。在我國的國內,國內的孩子就完全與德國是不同的,中國孩子是十分聰明的,是十分勤奮的,家長是十分嚴格的,密切的觀察孩子的每個學習上的舉動,為了孩子的前途,很多家長都在為孩子尋找各種課外班。不去管孩子是否喜歡鋼琴,大家都學鋼琴,我們就必須學鋼琴,孩子將鋼琴視為仇人,仍逼著孩子來學鋼琴,也就是說完全不是為了孩子的興趣想,更不是為了學生提高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揮想象力,是德國鋼琴啟蒙的最重要的特點,也就是說我國的鋼琴教育從小就和德國不一樣的。
一、鋼琴藝術的本質及審美要求
形成高精尖的技術一定是對藝術有了一定的理解,正如很多事物,形式永遠是低于內容。再者鋼琴音樂作品是音樂創(chuàng)作者思想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才華和技術的交融,鋼琴教育是一種以聲音為載體的藝術,與其他的學科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鋼琴教育有著與生俱來的時代特點和鮮明的特點,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因此很多名曲是無法用技巧來解釋的,不久后這一頗具特色的偉大作品終于在德國鋼琴家封·彪羅的手下,首演于波士頓而名揚天下,以至于使魯賓斯坦幡然悔改……像此類例子音樂史上不勝枚舉。而我國的鋼琴教育,甚至在高校的課堂上都是在分析該曲目的技巧,甚至是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這些理論,造成了學生對鋼琴理論很是反感,但卻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因此,本文認為鋼琴教育是不能過多的重視音樂技巧,而是多多的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理解,為的是表現音樂藝術而不是為了單單的顯示技術。
二、鋼琴教學要用心來學、用心來教
音樂的創(chuàng)作、音樂的表演、聆聽這三個方面都必須是學生用心來進行感受,技術訓練只是音樂的一個很小的角度,彈奏者的心理是創(chuàng)作該曲目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往往都忽視了這個環(huán)節(jié),而德國鋼琴教學中,音樂心理學教育占有很大的學時,因為它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樂曲的認知、記憶訓練、情感表達、理智教育、才能表現等方面。心理狀態(tài)對鋼琴曲子的節(jié)奏感、音樂的張力、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茖W的鋼琴教學法必須對學生的彈奏心理有深入了解、細微洞察、有效調控的基礎之上。學習鋼琴是一個主體參與活動,討論鋼琴教學不能脫離學生主體而存在,科學有效的教學法應該是不僅關心學生音樂發(fā)展,更關心他們美學趣味和個性養(yǎng)成的方法。改進教學要注意音樂作品中存在著的美的表現和美的火力,和美術作品或是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是一種有韻味的線條,是可以表現生命的,是具備人的情感的,成功人士的作品是可以表現情感的、是可以讓欣賞作品的人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故事和感情的,因此在鋼琴教育當中,教師應該認為只要學生從哪個角度學到知識,就應該得到滿意。在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對曲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可能方法有所不同,但是無論什么方法,都應該表現其根本,不能以枝葉來代表根本。
三、鋼琴專業(yè)教育兩國之間的區(qū)別
專業(yè)的鋼琴教育的規(guī)模和質量,與一個國家的總體鋼琴教學,中國和德國的在鋼琴教育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中國的專業(yè)音樂院校和德國的音樂教育在鋼琴專業(yè)課堂設置、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兩國鋼琴教育的區(qū)別具體如下:
(一)教育模式
中國的教學模式是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模式,學鋼琴的學生都是從小一直學習到大學的,作為中國的學生是十分辛苦的,多數是勤學苦練來進行練習的。大多數都是專門的音樂學院來進行鋼琴教育的,一般研究生學歷和博士學歷的鋼琴專業(yè)的學生較少,德國的教育模式則是到高中之后才會進行專業(yè)的鋼琴教育,但從小就開始進行了鋼琴的基本素養(yǎng),雖然鋼琴的基本技巧比中國的孩子少,但是他們普遍對藝術和音樂的理解普遍比中國的孩子要高很多。
(二)課程設置方式endprint
中國從小鋼琴教育就是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是百分制的,中國音樂院校是普通四年制的,主要的課程為樂理、試唱、練耳、主科(鋼琴課)等以及國家等教育大綱內規(guī)定的必修文化課,如英語、政治等。鋼琴的主科課一般采取一對一的授課形式,每周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而基礎課,如鋼琴藝術史、伴奏實踐、鋼琴教學法與教學實習、鋼琴表演風格研究等則采用集體大班授課的形式。近年來,國內有些高等學府也在進行課程改革,從而為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設置一些課程,比如設置一些管弦樂的課程、聲樂伴奏課程都引入到了鋼琴課的主干課程當中。
德國音樂院校通常每一周進行一次鋼琴課,大家跟隨同一位教師進行學習,是不分年級的,每次課程大概有兩個小時左右,該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表演、考試、比賽和音樂會的練習曲目,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積攢各種上臺的經驗,每一位學生演奏結束之后,教師就會讓其他學生對他演奏的曲子進行點評,指出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德國的傳統(tǒng)與中國不一樣,因此老師和其他同學會很客觀的進行評判,這樣每一名同學在別人的演奏中也會得到自己演奏的問題,對鋼琴技術有了很好的分析,而且增加了自己的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的能力??荚嚪謹挡粫园俜种七M行評判,一般分數都是上課學生的表現給出的A、B、C、D四個檔次,絕不會因為一個曲子彈奏的好壞來核定分數,他們的理念就是藝術是不能打分的,而且他們練習的曲子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練習的曲子多數是一些名曲,而德國鋼琴課練習的曲子則是多種多樣的,不會拘泥為一種形式的,使得學生的眼界很寬,也便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
(三)教材的選擇
中國的鋼琴教材選擇多數是經典曲目,目的是通過經典的名曲提高學生的彈奏水平和創(chuàng)作能力,學生為了取得高分就會反復的來練習這些名曲。多數是舊現代和古代的曲子幾乎沒有現代的曲目。德國的鋼琴教材就會選擇范圍很廣泛的曲子,現代的、古代的、古典的等等,多數是現代的曲目,是學生們喜歡的音樂作品,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他們也可以對作品進行改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因此他們的教學模式是不死板的遵循教材的。
結語
總之,兩個國家由于傳統(tǒng)的文化不同、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不同使得鋼琴教學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我們應該針對我國的國情,結合德國的鋼琴教學的先進思想來不斷地完善和改革我國的鋼琴教學的方法,要學生真正的依著興趣來進行學習,放松來學習,去用心體會音樂、體會作品,積極的創(chuàng)作作品和欣賞作品,提高我國的鋼琴教學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