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仙
摘 要:語文是一種很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創(chuàng)新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一個重要途徑。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將閱讀教學作為整個教學的核心部分。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促進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作用的有效發(fā)揮,以期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種有建設性的參考。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教學;師生作用
中國分類號:G633.33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進行了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是由于語文的這一特殊性質(zhì),就決定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閱讀教學視為重點部分。盡管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閱讀教學,但是我們大多是把重點放在了對知識的傳授與講解方面,我們通常會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解來對作品進行把握和理解,這樣的閱讀課程往往變?yōu)榱私處煹摹皾M堂灌”,學生只是被動的來接受教師所灌輸?shù)闹R,他們自身的主體性并沒有得到發(fā)揮,也沒有充分參與到對作品的理解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同時也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因此,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我們要提倡一種有效閱讀教學,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種互動的教學活動,教學與學生都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主體作用,進而實現(xiàn)好的教學成效。
一、目標:發(fā)揮教師的主導
《新課標 》明確指出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蔽覀冋f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掉教師主導性作用的發(fā)揮,如果整個課堂成為了學生的“自由市場”或者是學生的表演課,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總結(jié)與引導的話,這樣的課堂也是不成功的。比如,在學生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xiàn)很多種理解,在這時,教師就要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做出總結(jié)與引導?!渡鐟颉愤@一課最后一節(jié),為什么“我”會覺得以后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沒有看到那夜似的好戲,學生會有多種解讀:有的人認為因為那夜的豆子很新鮮,戲很精彩;有的人認為因為那夜我是和朋友一起去的,心情很好……在學生們討論完之后,教師應當對他們的討論進行總結(jié)概括:我對那夜的豆與戲念念不忘的原因在于農(nóng)村的自由空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親密和諧的關(guān)系。盡管我們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主導作用。
二、感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遍喿x的本質(zhì)要素就是“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主體,閱讀教學必須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要讓學生自主的去閱讀和理解,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一種讀書的方法。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不能用自己的分析去取代學生的閱讀體驗與感受,應當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想象與思維活動中去切身的感悟作品,這是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會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并獲得一種審美樂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而,我們應當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出其自身的主動性,因為這些生命體驗與感悟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只有讓學生自己去閱讀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再解決問題。這也是對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培養(yǎng)。
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們只要能夠堅持閱讀,勤于思考,就會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要讓閱讀教學實現(xiàn)有效性的目標,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師的“滿堂灌”變成“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動腦去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對于知識的消化吸收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讓學生的記憶更加牢固。例如在《同年的朋友》這一課中,教師應當讓學生間進行預習,而后在課堂上來分析作品中的外祖母形象。通過討論,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指出作品運用了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來刻畫出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三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出了外祖母對我的愛,同時也反映出了外祖母和我之間的朋友式關(guān)系。通過親自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基本內(nèi)容,這樣就充分調(diào)動起了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使得教學更加具有成效性。
三、分享:注重師生互動
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互動過程,是二者共同參與并協(xié)調(diào)完成的一種溝通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學民主的精神,讓學生以課堂“主人翁”的思想來參與到課堂中,讓他們大膽積極的去思考,這樣會使學生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后現(xiàn)代主義認為知識具有不確定性特征,任何知識的產(chǎn)生都是在不斷的建構(gòu)中得以生成的。這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更不是一個被不斷填充的“容器”,學生實際上是作為一個主體而存在的,他們同樣是知識的建構(gòu)者。
例如《西游記》學生都看過,在名著推薦閱讀教學課堂中,學生都非常愿意向教師與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情節(jié),在講述這些情節(jié)的時候,學生都會融入自己的思考與看法,這些看法都是學生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其中不乏學生智慧的火花。有的同學在講述阿難和迦葉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這個情節(jié)時就發(fā)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認為這反映出了作品對當時社會中行賄索賄現(xiàn)象的批判與諷刺。還有的同學認為書中凡是沒有后臺的妖怪都被孫悟空打死了,而有后臺的妖怪都沒有死,像是金角和銀角大王就被太上老君救了,白骨精則是被孫悟空一棒打死,學生認為這是對現(xiàn)實的無情揭露。在對作品進行理解與闡釋時,學生都融入了自己的思索,這樣的討論會很有深度,也會比較熱烈,這種方式會使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四、結(jié)語
教材不是不容置疑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師生之間是一種互動交流的平等關(guān)系。只有充分發(fā)揮出教師與學生各自的主體性,才能使教學過程富有成效性。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要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在課堂中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史彥輝.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4(35).
[2]付瑤.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
[3]沈曉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困境與對策[J].文學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