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劍英
【內容摘要】:從創(chuàng)新教學角度,樹立大思品觀,開放教學從開放的教學時間、教學方式、教學空間、等多方位多角度能改變傳統(tǒng)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開放性的思品教學是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開放的實踐為基本策略,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它以人為本,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構建 開放性 主體
【分類號】G633.2
現(xiàn)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學生的思想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趨于多元化,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判斷也趨于多元化。而目前中學品德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封閉性。我們很多時候的思品教學都屬于“封閉教學”,教學機械,按部就班,缺少開拓精神。學生缺少自己的道德信念、評價標準和自律意識,與當今社會要求的自尊、自信、自律有個性有競爭意識的人才極不相符。事實上德育系統(tǒng)就是一個與外部社會交互影響的開放系統(tǒng)。。
一、營造開放式學習氛圍,強化主體意識
在《學習的革命——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美]珍妮特.沃斯[新西蘭]登德萊著)一書中,總結的學得更快、更好、更輕松的七個關鍵原則中,首當其沖的,就 是營造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習者處于一種合適積極的和諧的氛圍中。由此可見,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不僅是一種傳授道德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鳴的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快、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方能“情動辭發(fā)”,才能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其內在潛質,樂于學習,能夠自主地參與到課堂中去,全身心地融入學習,從而促進他們思想矛盾的轉化。
二、實施開放式課堂教學,引導主體參與
傳統(tǒng)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tài)”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學生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xù)多久呢?《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種開放的教學氛圍,從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思品教學成為學生敞開心靈,思潮翻涌,體驗內化的過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tǒng)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tài)式討論。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使學生的直覺思維不被打斷,暢所欲言,整個課堂充滿了思辯、爭論,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探索的機會,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3、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
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fā)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保ā墩n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好動愛表現(xiàn)的特點,通過優(yōu)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開展行為實踐,更能激活學習熱情,誘發(fā)辨析思考。
我們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容,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情境表演”。如在講授承擔關愛集體的責任時,我讓學生表演“三個和尚無水喝”,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團結力量大”。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這時更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如路遇老人。老師可以扮演路上的老人,路遇學生后即興做出各種表現(xiàn),測試學生的行為。由于剛剛學文明理,學生一般都能表現(xiàn)出尊敬老人。對于有些學生下意識做出的一些不尊敬老人的舉動,則展開討論,讓他們明白尊敬老人要發(fā)自內心。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深化主體體驗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眱?yōu)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托教材,緊密聯(lián)系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于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鼻袑嵦岣咚计方逃膶嵭?。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在上思品課時,根據(jù)課文有關內容,與相應的校外社區(qū)教育相結合,組織學生從社區(qū)中通過參觀、采訪、觀察、調查,促使學生大量地捕捉社會生活,教學時讓學生從自己了解的具體事例中進一步明理、激情,課后意識指導學生在社區(qū)開展一些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鞏固教育,進一步激發(fā)情感,使教師對學生行為上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的一種行為需要。
2、與團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jié)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guī)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guī)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發(fā)展“因此,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fā)展性評價”(《課標》)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對每一位學生都應傾注愛心,既要容納學生對的,又要包容學生錯的,這樣可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 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