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懿
摘要:訓詁學是根據(jù)漢語和漢字特點建立起來的解讀語言詞句意義的學科,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例,對訓詁學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梢钥闯觯河煤糜栐b學知識,對文言文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訓詁學,文言文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訓詁學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根據(jù)漢語和漢字特點建立起來的解讀語言詞句意義的學科。它在文獻大量產(chǎn)生的先秦時代已具雛形,以后歷代皆有發(fā)展,到清代已比較成熟。
訓詁即是詞義解釋之學,是用易懂的眾所周知的語言來解釋難懂的或只有少數(shù)人能懂的語言。所謂“訓詁方法”,是指用來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詞義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種:以形說義、因聲求義、比較互證。
中學課本中選入的文言文占教材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們大多是歷代傳誦、文質(zhì)并茂的名篇佳作。適當運用訓詁學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古代的自然和社會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更可以提高他們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結(jié)合三種訓詁方法談?wù)動栐b學知識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
訓詁方法1、以形說義(形訓):通過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的分析來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chǔ)發(fā)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字義和字形之間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字的基本意義和引申義往往可以從字形分析中顯示出來。
比如:課文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本渲小氨氨伞迸c現(xiàn)代漢語的“卑鄙”意思一樣嗎?現(xiàn)代漢語中“卑鄙”通常解釋為行為、品質(zhì)惡劣,而這里的“卑鄙”是兩個不同含義的詞:“卑”是低賤,就地位而言,“鄙”是鄙陋,就學問而說。先來看“卑”字,《說文解字》:“卑,賤也?!毙∽膶懛ㄊ窃凇凹住弊窒旅婕觽€“左”字。“甲”是天干的第一位,這里表示地位高的;“左”本義為左手,引申為地位低的,而又處在高貴的人底下,更顯示“低微”之義。再看“鄙”字,此字原來表示城邑,是人所居住之地。《禮記·月令》的鄭玄注即釋“鄙”為“界上邑”。其左半邊,據(jù)楊樹達先生分析,上面的“口”表示城邑的外圍,跟“邑”字的上半部和“國”字的外形所表示的一樣;而其下邊那個形體是“倉稟”的“稟”的最初象形字,后來加上“廣”(房屋)和“禾”(糧食),方成了“稟”。顯而易見,“鄙”是倉稟之所在地的“邊邑”(邊界上的城邑)。一般說來,邊邑閉塞,因而引申為學識淺陋。
訓詁方法2、因聲求義(聲訓):文字是語言的外在形式,而語音是語言的內(nèi)在形式。解釋詞義如果只用形訓,只用語言的外在形式,很多問題得不到圓滿解決。因此訓詁還要充分利用語音這個語言的內(nèi)在形式,即運用因聲求義(聲訓)的方法去探明詞的意義。
(1)、通過古音推求語源。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能通過古音去準確地推求語源,找到有語源關(guān)系的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學生就會對這些詞有更深入、更系統(tǒng)地理解,就能做到融會貫通,不至于死記硬背。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甘、酣:甘、酣二字古韻都是談部;“甘”是見母,“酣”是匣母,見匣旁紐。二字又都含有“甜美”的意思。故同源?!案省薄墩f文解字》:“甘,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古代無“甜”字,秦以前“甜”義多用“甘”表示。 “酣”《說文解字》:“酣,酒樂也。從酉從甘,甘亦聲?!薄稄V雅·釋詁一》:“酣,樂也?!币蚓铺鹈揽煽?,故飲后才樂。語文課文《晏子使楚》:“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敝小昂ā闭f的就是這個意思。
(2)、通過古音解釋連綿詞。連綿詞又稱“連語”或“連字”,是古代漢語里一種特殊的雙音節(jié)單純詞。它的語音結(jié)構(gòu)就其原始形態(tài)來說,或雙聲,或疊韻。中學文言課文中就有不少雙聲或疊韻的連綿詞。但是,由于語音的歷史演變,今天,好多連綿詞已不再是雙聲或疊韻了,這就給學生識別連綿詞帶來了困難。所以,只有利用一些音韻知識,從今音上推古音,進而根據(jù)古音去識別連綿詞,才能達到正確理解詞義的目的。
例如:《詩經(jīng)》:“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逼渲小绑啊?,在今天看來已不是雙聲連綿詞了,而在古代它卻是雙聲連綿詞,二字均在“心”母?!对娊?jīng)·關(guān)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薄皡⒉睢保翰积R的樣子,是雙聲連綿詞。在古代二字均屬“清”母。
(3)、通過古音解決通假的問題。在中學文言文課文中,通假現(xiàn)象很普遍,成為閱讀古文的一大障礙。通過“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可以求得通假之本字,使學生明辨通假,才不至于望文生義。
例如:課文《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薄巴觥蓖ā盁o”,二字讀音相近,而字形差別較大,容易把通假字當成本字,所以需要從音讀上認真辨識?!巴觥?、“無”上古都屬微母,“亡”古韻在陽部,“無”古韻在魚部,陽魚對轉(zhuǎn),二字可以通假。 “亡”作為“無”的借用字,也有“沒有”的意思。如《論語·子張》:“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毙鲜瑁骸巴觯瑹o也?!?/p>
訓詁方法3、比較互證:“以形說義”和“因聲求義”是借助于詞的詞形、語音與詞義的聯(lián)系探求詞義。而比較互證則是比較同篇或不同篇文獻中類似的用例,分析歸納其中不同詞語含義的一種訓詁方法。
課文《病梅館記》中有“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一句,其中“姿”“景”“態(tài)”三字,如從單個字去訓釋,是難以解通的。如我們綜合這三句的意思,異中求同,就容易明白這三個字都表示梅的風姿神韻,不必穿鑿單個字的解釋。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別表示,只不過是作者行文上的風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較互訓的例子如《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聯(lián)系《莊子·逍遙游》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可知王勃在此用了《逍遙游》的句子。于是,聯(lián)系《逍遙游》可知:“扶搖”指“旋風”,“北?!奔础氨壁ぁ薄T陂喿x常用文獻中,比較互證的訓詁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訓詁學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有力武器之一。用好訓詁知識,對于文言文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
2、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念孫 廣雅疏正[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4、王引之 經(jīng)傳釋詞[M] 天津:古籍出版社
5、陸宗達,王寧 訓詁與訓詁學[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6、孫雍長 訓詁原理[M] 北京:語文出版社
7、經(jīng)本植 古漢語文字學知識[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8、梁東漢 漢字的結(jié)構(gòu)及其流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王力 古代漢語[M] 北京:中華書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