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垂功
摘 要 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教學為例,嘗試從問題驅動、活動引導、問題引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對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會學”進行探索。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 會學 DNA 遺傳物質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場所,生物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始終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會學”,主動學習,是時下生物學教學的主旋律。在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每節(jié)課開始時通過設計一些新鮮、有趣的情境,一般都會使絕大多數學生有“想學”、學好的愿望,但是教學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以上教學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重視讓學生“會學”、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會學”,現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教學為例進行探索。
1 利用問題驅動,促進學生學會思考
在生物學教學中,問題是引發(fā)學生思維與探索活動的向導。有了問題,學生的好奇心才能被激發(fā);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才會開始啟動;有了問題,學生的探究才真正有效;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動力才會被驅動。恰當的問題,特別是圍繞課堂主線的問題鏈,能夠有效啟發(fā)學生思維,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例如學習“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引領、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
① 第1組實驗與第2組實驗相互對照,得出什么實驗結論?(小鼠是否死亡與其體內是否存在S型細菌密切相關)
② S型細菌可以使老鼠死亡,R型不可以使老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即S型細菌具有多糖莢膜,能抵抗小鼠免疫系統(tǒng)的免疫作用,使小鼠患敗血癥死亡,R型細菌則剛好相反)
③ 第3組實驗與第1、第2組實驗相互對照,得出什么實驗結論?(加熱能殺死S型細菌)
④ 第4組實驗與第1、第2組實驗相互對照,得出什么實驗結論?(小鼠體內存在S型細菌)
⑤ 第4組實驗出現S型細菌有幾種可能?(第1種可能是S型細菌“死而復生”;第2種可能是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因為第1種可能不符合生物個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第2種可能出現的原因是: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應該存在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
對于“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引領、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
① 既然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如何設計實驗證轉化因子是蛋白質還是DNA,其關鍵設計思路是什么?(把S型細菌的DNA和蛋白質分離開,分別單獨觀察它們各自的作用)請用文字表述艾弗里實驗過程及其實驗結論(設計意圖:為問題③奠定基礎)
② 你認為艾弗里實驗中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質能發(fā)揮作用嗎?為什么?(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質不可能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因為艾弗里第2組實驗中蛋白質含量為100%都無法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所以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質,不可能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
③ 請你模仿艾弗里實驗思路設計實驗驗證:DNA上面粘有的0.02%的蛋白質不是促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DNA才是促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要求寫出關鍵設計思路及預期結果。(先將艾弗里提純到粘有0.02%蛋白質的DNA與蛋白酶混合,再將它們添加到培養(yǎng)R型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中,然后觀察它們能否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因為混合物能將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所以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質不是促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DNA才是促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對于“噬茵體侵染細菌”實驗,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引領、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① 艾弗里因為不能將DNA和蛋白徹底分離開而使其實驗結論倍受質疑,如何解決人為難以將DNA與蛋白質徹底分離的問題?(尋找DNA與蛋白質能在自然狀態(tài)下自己分離的實驗材料)
② 怎樣將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區(qū)分開,單獨觀察它們各自的作用?
③ 實驗用到了什么方法?標記了什么元素?能否對C、H、O元素做標記?為什么?
④ 怎樣標記噬菌體?能不能直接用放射性物質培養(yǎng)噬菌體將其標記?為什么?
⑤ 赫爾斯和蔡斯做了幾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實驗步驟如何?
⑥ 混合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實驗過程中保溫、攪拌、離心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⑦ 兩組實驗中上清液、沉淀物和子代噬菌體中的放射性有何不同?怎么解釋?
對于“煙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鏈,引領、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考:
① DNA是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那么DNA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
② 現有TMV和HRV兩種煙草花葉病毒,已經知道TMV和HRV感染煙草葉片時表現的毒斑不同,請設計實驗探究RNA和蛋白質中哪一種分別是TMV和HRV的遺傳物質?要求闡述關鍵實驗設計思路并寫出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以上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個問題又衍生出一系列子問題。這樣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系統(tǒng)學習了肺炎雙球菌體內(外)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等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將零碎知識系統(tǒng)化,將不同知識網絡化;在具體的科學情境中感受生物學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科學發(fā)展與科學技術的密切關系,進而認同科學技術發(fā)展在探索遺傳物質過程中的作用;領悟科學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繼承、修正的過程,認同科學探索過程需要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大膽質疑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的同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生物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有效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endprint
2 利用活動引導,促進學生學會總結
僅有問題是不夠的,教師要對每個問題的解決,進行適度的引導、提示、調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假設、探索、驗證、討論、交流、總結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斷錘煉學生的思維,不斷積累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學會思考,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真正讓學生“會學”。
例如,教師可以依據前面創(chuàng)設的問題鏈安排以下活動。① 依據“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引導、啟發(fā)學生構建分析探究實驗的一般程序性方法,以強化、深化他們實驗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圖1)。
② 引導、啟發(fā)學生運用假說一演繹法演繹推理“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使他們體驗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強化、深化他們對假說一演繹法的理解、運用(圖2)。
③ 引導、啟發(fā)學生歸納、總結噬茵體侵染細茵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以強化、深化他們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發(fā)展、提升他們科學思維(圖3)。
④ 要求學生設計一個更加簡捷的實驗能同時證明RNA是TMV和HRV的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TMV和 HRV的遺傳物質。要求用實驗簡圖表示并寫出預設結果,以強化他們圖文轉換能力、深化、升華他們實驗設計、實驗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圖4)。
⑤ 引導、啟發(fā)學生梳理、歸納遺傳物質探索歷程,以優(yōu)化、完善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圖5)。
3 利用問題引導,促進學生學會反思
教師引導學生自覺反思,是促進學生從“想學”向“會學”升華的關鍵。會反思也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標志,但學生的反思不是自然生成的,必須在教師引導、啟發(fā)、設計下,系統(tǒng)地、有組織地進行問題解決的教學,“會學”才有可能更有效。
例如,本節(jié)教學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促進學生進行反思活動:
① 既然噬菌體把含32P的DNA注入大腸桿菌體內并和它一起成為沉淀物,為什么上清液還有少量放射性;既然含35S的蛋白質外殼未進入大腸桿菌而殘留在上清液,為什么沉淀物還有少量放射性?
② 既然加熱會使蛋白質和DNA變性,為什么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DNA還能將R型細菌進行轉化,請嘗試提出假說。依據該假說,還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證明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質不是S型細菌的遺傳物質?如何證明?
③ 如何理解“DNA是遺傳物質”和“DNA是主要遺傳物質”這兩種不同的說法?④ 有細胞結構生物的核酸有幾種?哪一種才是它們的遺傳物質?無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的核酸有幾種?它的遺傳物質又是什么?
根據學生的活動表現,筆者在課上及時提醒學生,問題解決開始時,要仔細分析條件和結論,對難以下手的問題,要注意和已有知識進行聯系,回憶過去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問題解決過程中,提醒學生要仔細檢查、甄別、小心求證;問題解決之后,提醒學生及時進行回顧總結??傊瑔栴}驅動、活動引導、問題引導等措施的落實,會讓學生真正“在學習”,“在思考”,會讓學生向“會學”發(fā)展,也會讓新課改煥發(fā)盎然生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