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強:漢族,中共黨員,現(xiàn)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教研室主任。第十屆區(qū)級小學教學新秀,十一屆市級教學新秀,參與編寫蘭州市校本教材《我們愛數(shù)學》,多次承擔送教下鄉(xiāng)現(xiàn)場課,兩次參加京隴名師面對面現(xiàn)場課,多次比賽獲獎、多篇論文發(fā)表。
學會和會學是學習王國里的一對孿生姊妹,雖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學會和會學本來就是兩位一體:能學會的必定會學,會學的一定能學會?!皩W會”就好像人挑水一樣,數(shù)量總是有限的,不可能隨時滿足對知識的需求;“會學”則像用自來水一樣,可以隨時打開水龍頭唯我所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知”的問題。
學會是暫時的,會學是永恒的?!皩W會”多為“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的必然要求,“會學”則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必然要求?!皩W會”者重視書本理論知識的記憶掌握,學得比較死板、被動,知識應用意識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低,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皶W”者重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追求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學得靈活、主動,善于接受新知識,善于把書本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強,善于創(chuàng)新,敢于競爭。因此,“會學”本身就是人的一種能力。“學會”是“會學”的前提和基礎,“學會”是對知識掌握的量的積累?!皶W”必須先經過“學會”的準備,“會學”是“學會”的發(fā)展和升華。“學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要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地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促成“學會”的升華,達到“會學”。
“學會”是結果狀態(tài),“會學”是過程境界?!皩W會”強調的是知識掌握的結果——學會了什么,“會學”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過程——怎么學。它重視客觀規(guī)律,講求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善于研究怎樣學得輕松愉快。會學的孩子有一種潛力和潛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態(tài)勢。會學的孩子,把生活看作一種學習,把應用看作是一種課堂學習的延伸。即使在沒有作業(yè)的情況下,也會在社會和書本集結成的知識海洋中遨游。以學會為目的的孩子,認為除了寫作業(yè)和完成老師需要檢查的背誦之外無事可做;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往往一蹶不振,容易氣餒。
學會是前提基礎,會學是發(fā)展升華。學會重在接受和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學習?!皩W會”者不一定會學,因為“學會”者往往是在被動地接受教育,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掌握知識的依賴性強;“會學”是以創(chuàng)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是現(xiàn)代人“終身學習”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師教學還要注重學法、指導學法,讓學生成為“會學”者,會聽、會問、會練,真正實現(xiàn)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的“教最終都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學會是生存的需要,會學是時代的要求。“學會”是一個人生存所必須的要求。也許有些人沒上過學,沒有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但是依然生活得很好,那是因為他在另外的一個方面學會一技之長。生存技能不光是來自書本上的,但一定是要必須學會的。世界是進步的,社會是發(fā)展的,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永遠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所以,人們必須不斷豐富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進步。教育的現(xiàn)狀也要求教育者改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改革一切不利于學會學習,不適應自身持續(xù)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的做法,而這就注定所有人都要“會學”?!皩W會”與“會學”,看似只是一個詞語交換了順序而已,但其中蘊涵的質與量的變換卻是需要很多時間去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