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雨辰
摘要:信息技術和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然而在信息網絡的發(fā)展中,未成年人卻是被邊緣化的群體,其網絡隱私權受重視程度不夠,常常受到侵犯。本文通過總結我國相關法律制度針對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所存在的規(guī)定不明確,執(zhí)行力不足等問題,提出完善未成年人隱私權利的法律保護和社會保護建議。
關鍵詞: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保護
一、前言
隨著網絡信息的傳播,類似“人肉搜索”的手段不斷出現在網絡上,網絡隱私權頻繁受到侵犯。應對此類問題,未成年人更是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網友人肉搜索,將未成年人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生活狀況,學校班級,甚至交友情況暴露在網絡上,大家爭相討論,把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當作飯后茶余的談資[1]。
二、我國網絡環(huán)境中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存在的問題
網友大多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論一件事,經常會出現言辭過激,甚至毫無邏輯的評判未成年人的行為,這對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況和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未成年人因難以承受網絡抨擊而輕生的慘劇。此類侵犯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的事件層出不窮,由于微博等網絡交流工具未實行實名制,網絡隱私權的相關法律不嚴謹,所以即便網友將未成年人信息公布于網絡,我們依然沒有辦法讓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絡環(huán)境缺乏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尊重和保護,這一現狀應引起社會和法律的足夠重視,以避免出現由于網絡過激言辭逼迫未成年人走上歧途的慘狀[2]。
1、網絡用戶非法公開傳播和網絡運營商不作為。網絡用戶通過非法公開傳播和網絡運營商的不作為是導致未成年人隱私權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網絡中的一般網民在監(jiān)管力量薄弱和輿論主流聲音的傾向性引導下,出現“隨大流”的現象,高舉道德的大旗,發(fā)表毫不負責任的言論,致使當事人的信息在網絡上曝光,甚至被惡搞,這是一種“暴民”發(fā)動的“網絡戰(zhàn)爭”,對當事人傷害性極其嚴重。網絡運營商針對一些“發(fā)情犬調戲小女孩”等惡劣視頻管理的不作為,甚至有意加速視頻的傳播,博網友的關注已達到網絡運營商獲取利益的目的,這嚴重影響了影響未成年人的生活安寧,加劇了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保護的難度[3]。網民不恰當使用網絡,造成侵權,網絡運營商又視而不見,后果可想而知。針對這件事,網絡信息傳播者理應承擔責任的,但作為提供信息的網絡平臺因未進行信息審核或審核不嚴謹也難辭其咎。
2、《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保護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缺乏細致說明。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針對未成年人隱私的內容,以及侵權后應如何補救,如何處理侵權責任和處罰等均未有詳細的說明。對未成年人隱私權的關注度不夠,相關立法規(guī)定嚴重滯后,《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中的許多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不能發(fā)揮其效能。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和道德責任感較差的“網絡暴民”提供了法律空隙。針對網絡環(huán)境中的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應進行嚴格有效的法律監(jiān)督[4]。
三、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建議
1、關注對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實行特殊保護。針對未成年人隱私支配權實行特殊保護。未成年人有權使自己的隱私不被披露,能在一定范圍內,只要不違反公共利益,純粹是個人私事的情況下,針對個人隱私有足夠的自主支配權。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法律監(jiān)護人,應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在必要并且合理的范圍內支配當事人的個人隱私。
針對未成年人的隱私利用權實行特殊保護。未成年人有權在一定范圍內利用個人隱私。一定情況下,可以將個人隱私權發(fā)揮一定的商業(yè)價值,但應該合理利用。鑒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辨別能力,并不清楚披露個人隱私會產生怎樣的后果,所以需要經過法定監(jiān)護人的同意后再行披露[5]。
2、明晰過錯承擔責任,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針對網站不當使用他人照片、披露他人隱私、為了獲取點擊率,不惜轉載侵權的信息,扭曲事實,嚴重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的行為,責任人應承擔法律責任,并受到嚴格處理,絕不姑息。為此,應制定統(tǒng)一的責任指導原則,有效避免網絡運營商不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的狀況。網絡信息平臺、網站等在對涉及未成年人隱私的信息進行曝光披露時,應事先征求當事人或者未成年法定監(jiān)護人的統(tǒng)一,并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使用。如果未成年人隱私未經允許在網絡平臺被濫用,造成嚴重后果的,網絡運營商以及相關網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四、結語
針對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法律、自律、家長、社會、學校要同等關注并制定計劃,這樣才能使未成年人網絡隱私得到有效持久保護[6]。
參考文獻
[1] 崔明健. 互聯(lián)網上國際商標侵權案件管轄權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 龍嘯. 略論互聯(lián)網上著作權侵權問題[J]. 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01,(01):46-48.
[3] 王倩. 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4] 劉昕彤. 網絡侵權中的“避風港”規(guī)則研究[D].河北大學,2016.
[5] 蔡靜. 互聯(lián)網上侵權案件的管轄權問題初探[J]. 經濟師,2005,(01):68-70.
[6] 郝書慧. 網絡環(huán)境下商標侵權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