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波
摘 要: 高中語文教師應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使命,首先要澄清“思想”與“精神”兩個關鍵概念,其次要明確科學精神的概念和特征。具體做法是高中語文教師本身要有科學精神,強調非功利科學精神的特征,改變教學目標,改變教學方法。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科學精神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的發(fā)布,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意義、實施路徑成為高中教育、教學領域的熱點話題。
科學精神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六大要素之一。在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科學精神本應是學生的基本精神之一。但令人痛心的現(xiàn)實卻是:盡管高中開設理化生等科學科目,可一些學生除了會做題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并沒有完全體現(xiàn)科學精神。
新時代要求人終身學習,要有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高中階段,語文教學在學生科學精神的生成、發(fā)育、成長上具有獨特的功效,高中語文教育者應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使命。此外,融入了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一定能使語文教學突破重積累,重沿襲,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tǒng)局限和束縛,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科學發(fā)展。
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植,首先要澄清兩個關鍵概念:“思想”與“精神”。
“思想”是“精神”的高級階段,而“精神”則是“思想”的生命基礎;“精神”生成、發(fā)育成熟后,才會形成“思想”。高中生不一定會有深刻的“思想”,但一定有高度活躍的“精神”,這是因為他們有了相當?shù)恼Z言基礎,而語言是“精神”的載體。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主體精神的發(fā)育。學習語言和精神的產生、成長,幾乎是同步的。人的成長,根本意義上就是主體精神的成長,因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培植,而是強硬灌輸科學“思想”教育,是對哲學原理的無知,是引導學生形成真正的素養(yǎng)的錯誤路徑。
其次,要明確科學精神的概念和特征。
科學精神是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包括四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普世主義,科學即真理,代表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二是公有性,代表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略為遠些,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牛頓);三是求知和好奇,非功利,代表名言:沒有一個人應該因為鐳致富,它是屬于全人類的(居里夫人);四是有條理的懷疑,代表名言:懷疑是無限的探求(蘇格拉底)。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讓科學精神落地生根呢?
一、教師本身要有科學精神
教育本身就是科學,語文教學即語文教育科學。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發(fā)布之際,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捫心自問,是否認同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代新人為研究對象的教育是科學。在追求知識創(chuàng)新、呼喚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信息時代,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越來越復雜,如何培養(yǎng)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被推向教育科學探索的前沿,教育成為多學科交叉的尖端科學。語文教師缺乏科學精神,認識不到當今教育科學的復雜性、尖端性,仍然沉湎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模式,必然在教學實踐中落伍,被時代所淘汰。
二、強調非功利科學精神的特征
高中語文教師應具備科學精神的所有特征,但這里只強調非功利精神。貪欲使人背離了科學,將其中的技術運用到極限。以功利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就是只運用教學技術,而舍棄了精神的培植。培植科學精神,遠比傳授語文知識、方法困難得多、艱巨得多。比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有限的幾篇關于自然科學的文章時,只是將其作為說明文體來教,甚至因高考不考說明文而略過不講,那么,這類文章對學生科學精神的生成的巨大作用就被抹殺,對學生終生的影響被人為地遏止。學習自然科學文章的語文課堂,沒有給學生以科學精神的洗禮,不能不說這是某些高中語文教師的失職。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后,功利目的越明確的語文課講得越好,越是背離了新時期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核心素養(yǎng)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在主觀上祛除功利心,一身正氣,秉持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先在內心落地生根。
三、改變教學目標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中國教育、育人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xiàn),標志著國內教育方向從對知識、技能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本”的關注。應該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是中國教育目標的巨大變化,教育價值觀的更新,是教育的一場革命。若讓科學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則勢必順應教育方向的轉移,在教案設計中,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放在首位,并明確培植科學精神的具體特征。以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設計,往往采用“科學精神的熏陶”、“體會科學精神”、“擴展思維層次和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求知欲和培養(yǎng)探索精神”等模糊、寬泛、膚淺的語言。但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教育部啟動的高中課程方案和高中科標的修訂工作,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落細、落小,未來即將頒布的《高中新課標》里面也將特別增加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制定的質量標準。高中語文教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的設計“虛”“粗”“大”、含糊其辭,不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只有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中,對“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做了明確、具體、深入的定位表達,才能讓科學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
比如,可以將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第四單元幾篇關于自然科學的文章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動物游戲之謎》,感知科學家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人文精神,關注自然、關注人類,重新審視和動物的關系,重新認識自己,培養(yǎng)實證、開放、懷疑與批評、非功利等科學精神;《宇宙的邊疆》,激發(fā)學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培養(yǎng)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理性、求真、實證、開放寬容、懷疑等科學精神;《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培養(yǎng)執(zhí)著的探索、創(chuàng)新、虛心接受科學遺產、實證、嚴格精確的分析、民主、開放、非功利、實踐、懷疑與批評等科學精神。endprint
保險業(yè)巨子格萊恩·布蘭德的名言:成功就是一個人事先樹立有價值的目標,然后循序漸進地變?yōu)楝F(xiàn)實的過程?;趯W生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新時期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將體現(xiàn)教育價值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樣,才能讓“科學精神”的育人目標看得見、摸得著,成為實施教學過程與步驟的前提和基礎。
四、改變教學方法
《民主與科學》雜志有言:“盡管我們自詡我們的時代是科學的時代,但是,人類與科學精神的距離,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遙遠。”讓科學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摸索實驗,實施切實可行的教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guī)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鼻榫硨敕ǎ磭L不是一個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辦法。
比如,教學《張衡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設定為:感知科學家的人格魅力,明確科學家所應具備的科學精神。那么,在具體教學中,怎樣采用情境導入法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
愛因斯坦說:偉大的科學家的成就往往還不如其人格魅力對世界的貢獻大?!稄埡鈧鳌肥桥囵B(yǎng)學生科學精神的一篇珍貴的文章。首先,在學習《蘇武傳》前,播放歷史題材電視劇《漢武大帝》第61集《蘇武牧羊》,引導學生進入漢代的歷史情境,使學生了解漢代的政治、軍事、外交、民生等社會現(xiàn)實,為凸顯張衡的曠世奇才、杰出成就張本。在學習《張衡傳》前,播放歷史動畫片《上下五千年》第83集《漢代科學家張衡》,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張衡及其發(fā)明,在學習文章第四自然段時,再結合PPT,對候風地動儀制作的時間、儀器名稱、材料、大小、形狀、雕飾、機關構造、覺知地震的原理、驗證效果及正式投入使用等做形象、直觀的說明,充滿趣味的形象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然后組織他們探討張衡身上所具有的所有科學精神特征,課后,再布置以“科學家的魅力”為話題寫讀后感的作業(y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興趣盎然并對張衡的科學精神有了明確的認知。
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點,運用情境導入法教學,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境,能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fā)對科學家的景仰、對真理的追求,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科學精神的內涵,并接受科學精神的洗禮。
總之,在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高中語文課要具備科學精神四個方面的特征:遵循教育科學本質,不唯任何“模式”;終身受益;情趣盎然;邏輯思維。這樣,科學精神勢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
注:
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教育研究所編著;教師教學用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
參考文獻:
[1]杜麗燕.淺談軟實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03.
[2]韓軍.“思想”與“精神”的基本區(qū)別[J/OL].中國基礎教育網(wǎng),2016-3-12.
[3]關晶.談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J].儷人·教師,2016(05).
[4]湯振綱.論語文教師的科學人文精神[J].課程·教材·教法,2008(04).
[5]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3.
[6]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4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7]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3必修教師教學用書[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
[8]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4必修教師教學用書[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