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偉
摘 要:當前,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文學院(系)將其傳統(tǒng)中國文學史課程分為文學史與作品選兩門課程。但該課程的總學時并沒有增多,部分學校還有課時被壓縮的現(xiàn)象。與此同時,傳統(tǒng)重文學史描述而輕作品分析的授課方法,仍在課堂內外發(fā)揮作用。為更好地解決這一較為普遍的教學問題,可以嘗試在傳統(tǒng)課堂上引入“翻轉課堂”模式。文章主要闡述了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古代文學課程的可行性與制約因素。
關鍵詞:翻轉課堂;古代文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9-0042-03
“中國文學史”課程,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等院校文學院(系)的核心主干課程。其講授內容也以各種版本的《中國文學史》為主。但近年來,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層面的高教方針、配合教育主管部門所提出的深化高教改革舉措,許多高校在開設“中國文學史”課程時,常采用一分為二的辦法,即將其分為“中國文學史”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兩門課程。如此舉措,顯然旨在提高學生對經典作品閱讀、鑒賞、分析、評論的能力,并使他們能準確把握各時代的文學思想。但由于傳統(tǒng)文學史教學思維的潛在影響,多數(shù)授課者仍偏向于對文學史宏觀層面的講授,學生也隨即在心中分出輕重,厚此薄彼在所難免。此普遍現(xiàn)象已引起一些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的關注,如華中師范大學戴建業(yè)先生甚至將其直呼為“本末倒置”[1]。那么,如何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平衡教學改革后的這兩門課程,孰先孰后,應強化文學史教學還是增加作品講授等問題,已成為整個古代文學授課群體所需思考的首要問題。我們認為,近幾年風靡全球教育界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或能為此問題的解答,提供較為可行的嘗試。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及特點
“翻轉課堂”是個譯介詞。它起源于美國教育界,英文名稱為“Flipped Classroom”,有中國學者也將其翻譯為“顛倒課堂”。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學教師Jonathan Bergmann與 Aaron Sams 開始使用視頻軟件錄制PPT講稿,并附上現(xiàn)場講解的錄音。他們以此種方式,為路途遙遠而經常缺席的學生補習功課,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久,他們又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即逐漸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而授課者在課堂上主要進行問題輔導與答疑,或者對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些幫助。這一頗具創(chuàng)新色彩的教學模式,很快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得以廣泛運行,隨即風靡全球。綜上所述,所謂“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以教師課堂講授為核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顛倒過來,即授課者提前將課堂教學內容以視頻短片、音頻文件、PPT講稿等形式傳播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前任意場合通過電子設備自行獲取學習,而傳統(tǒng)的課堂則變成師生交流、小組探討、解決問題的場所。簡而言之,“翻轉課堂”系學習場所與內容的分化與轉移,故有學者稱其為“一種混合式學習方式,包括了課前的在線學習和課堂面對面學習兩部分”[2]。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原本就十分寶貴的課堂時間,能夠被高效地利用起來。一方面,學生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問題、項目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實時指導也更加有的放矢。師生互利,從而使教學內容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重大革新,其創(chuàng)新意義在整個教育史上都將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翻轉課堂”與古代文學課程的契合點
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數(shù)高等院校文學院(系)將傳統(tǒng)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一分為二,即分為文學史與文學作品選兩門課程講授。但與此同時,課程總學時并未擴大至兩倍,有些高等院校(如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等)甚至還壓縮了課時,以便給學生更多的閱讀與自學時間。顯然,這就是課程矛盾的主要來源。一方面,授課者普遍抱怨時間緊、任務重、講授內容淺顯,常有心力交瘁之感;另一方面,學生則普遍感到困惑,授課內容信息量太大,根本抓不住學習重點,從而出現(xiàn)重史述而輕作品的現(xiàn)象。還有一種情況,即如果授課者同時為某一專業(yè)(或班級)講授文學史與作品選,則更為困惑,兩門課程之間的區(qū)分點在哪里,區(qū)分度如何把握內容才不會出現(xiàn)重復?原本應該趣味盎然、精彩紛呈的課堂,則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機之中。
有些研究者甚至焦慮的指出,對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來說,應對策略在于,“以作品選的學習,代替目前的文學史論的教學,并盡可能增加課時數(shù)”[3]。我們認為,如此做法并不可取,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也難以普及。因為,當前國家層面制定高等教育改革方針不可動搖,隨之而來的課程改革也更符合人才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規(guī)律。故以此代彼的做法,不僅與改革的潮流相違背,單純地增加課時也只會積壓其他課程的生存空間,最終仍不利于人才的科學培養(yǎng)。作為直面講臺的一線授課者,我們只能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因材施教”。那么,如何合理化解多數(shù)古代文學授課者的普遍焦慮,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幫助這一傳統(tǒng)課程重煥生機呢?
我們認為,“翻轉課程”的出現(xiàn),或許能為問題的探討提供新思路。鑒于目前各高等院校文學院(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古典文學基礎,我們認為未來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必須要以作品解讀為基礎?!稘h書·藝文志》稱“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故從兩漢到晚清,文人莫不能詩善賦。但當代中文系的學生,在不借助參考資料的前提下,能流暢閱讀古代經典作品已屬不易,而擅長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者更可謂鳳毛麟角。誠然,文學史可以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卻始終無法帶領學生窺探古人之文心。這就要求授課者,必須將文學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與終點。但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既把握不住橫向線索,也難以揭示縱向規(guī)律,最終很可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學發(fā)展史中迷失方向。但作為文學史論的教學,大可不必占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我們可利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通過一些視頻短片、音頻文件、PPT講稿、word文檔等形式,現(xiàn)行將整體知識體系分解,由學生利用課前時間自行學習。授課者可在之前的自學內容中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留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集體討論,幫助學生樹立作品為上的觀念,形成以作品閱讀帶動文學史知識體系建構的新思路。
三、“翻轉課堂”應用于古代文學課堂的可行性
宋代大儒朱熹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那么,如何將“翻轉課堂”模式融入到當前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之中呢?一般來說,整個“翻轉課堂”模式的過程,由問題設置、自行學習、問題解決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其中最關鍵,也是最不可預知的環(huán)節(jié)是自行學習階段。學生通過觀看視頻、PPT講稿等內容,原有認知結構開始和新的概念知識發(fā)生作用,從而完成了知識的第一次內化[4]。而授課者只能通過問題設置,來對此階段進行間接的干涉。故“翻轉課堂”融入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問題設置這一環(huán)節(jié)。對此,授課者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
筆者在2014—2015第二學期參與一項校級教改項目,嘗試性將“翻轉課堂”的理念引入古代文學課堂教學,取得不俗的效果。茲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略舉一例。關于陶淵明詩歌的講授:在絕大多數(shù)文學史教材中,陶淵明都享有獨占一章的特權,是無可爭議的中古第一流大詩人。中文系的本科生很少沒有接觸過陶詩的,但對于其文學史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恐怕很難說得清楚。如果脫離文學史單純講作品,多數(shù)學生難以窺探陶詩平淡自然風格的偉大之處。故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可能會用3—6課時,講授陶淵明的生平家世、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特色、后世影響等內容,而陶詩本身的魅力則被湮沒在諸多信息之中。但陶淵明的偉大,恰恰在于那些不朽的詩文作品。這是我們建構陶淵明形象的最主要渠道。筆者先期制作的PPT講稿分五個部分:“寒族的后裔”、“五斗米的文化內涵”、“陶詩走向經典化之路”、“文化符號中的陶淵明”、“和陶詩探究”,每個專題使用PPT 6—8張,圖文并茂,并加有音頻講解。另外,每個PPT講稿指定閱讀2—4首詩歌,推薦閱讀5—10首詩歌,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適時記錄問題,并準備課堂討論。如此設計,則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被解構在五個相對獨立的專題之中,而旨歸明顯在于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上。學生對于這樣的專題設置感到滿意,隨后課堂氣氛活躍,討論十分熱烈。陶淵明形象終于離開了故紙堆,并以詩的形式生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方式,遠較傳統(tǒng)的單純文學史灌輸為佳。當然,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都有各自的特點,授課者在堅持理念的前提下,要學會變通。
南宋詩人陸游曾說過,詩歌創(chuàng)作“功夫在詩外”。對此,我們深有同感。“翻轉課堂”本身確是非常新穎的方法革新,但如何在不同學科中踐行,實踐的最終效果如何,可能誰也無法預測。筆者認為,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具體到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來說,“翻轉課堂”模式在實踐過程中,至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1.自覺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心理學常識告訴我
們,一般學生學習時的最佳注意力時限為8—10分鐘。在實踐“翻轉課堂”時,首先要考慮到這一因素。因此不管是視頻還是PPT講稿,所設置的時間都不能太長,以10分鐘為宜,切忌喋喋不休、照本宣科,否則學生的自學效果將大打折扣。而沒有前期良好的自我學習過程,“翻轉課堂”將難以實施。
2.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學興趣。由于遠離了教師的實時監(jiān)督,故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興趣尤為重要。傳統(tǒng)課堂繁冗的文學史知識體系被解構成若干研究專題。授課者只有將大量工夫花在專題的設置上,建構語境教學,并充分把握各專題之間獨立性與內在邏輯,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清晰,才能不斷刺激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觀閱的興趣,變被動接收為主動學習。
3.不斷強化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傳統(tǒng)古代文學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惰性思維,長篇大論的枯燥內容亦被學生所厭煩。而在“翻轉課堂”的觀念里,巧妙設置的問題是聯(lián)系師生的橋梁。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通過文獻收集、歸納演繹,自我論證,探索新方法,提出新見解,從而真正提高課堂的效率。
四、“翻轉課堂”與古代文學實施的制約因素
縱觀國內外的教學實踐,當前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多為理科、工科類課程。此類課程重在實踐,知識點明確,知識體系完整,因而很多教學內容只需清楚講授一道公式、一個概念、一道例題,即可舉一反三。但“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其對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產生的積極影響理應得到重視。古代文學授課者必須具備理論創(chuàng)新的勇氣以及實踐創(chuàng)新的魄力。但與此同時,這一以網絡科技為支撐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存在著消解若干優(yōu)良教學傳統(tǒng)的可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該課程內涵的進一步拓展。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人文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會涉及多學科的內容,而且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5]。
相對于其他人文學科的課程設置,古代文學可能更偏向于對作家作品“同情之了解”,亦即經典作品的感悟與人文情懷的養(yǎng)成。而學生無論是從知識積累程度,還是作品賞析評論能力,都跟授課者存在不小的差距。在現(xiàn)有基礎下,脫離教師的實時指導,學生究竟能將多少知識及時消化,知識體系建構到何種程度等,均要存疑。正如上文所述,如果學生不能有良好的前期自學效果,那么“翻轉課堂”必將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而大量事實證明,學生對某課程興趣的保持、熱情的激發(fā),跟授課者自身的學養(yǎng)、風度、素質等密切相關。杜道生先生在懷念羅庸先生講授唐代文學時說:“他講杜甫時自己仿佛就是杜甫,把詩人杜甫在長安慈恩寺塔上所見所聞所感深沉地一一傳達出來;用聲音,用眼神,用手勢,把在高塔向東南西北四方外望所見的遠近景物仔細重新描繪出來——同學們都被吸引住了。這樣的上課比電影還要惟妙惟肖。”[6]這種情懷與念想,尤其令人難忘。在“翻轉課堂”的理念支配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與焦點,而傳統(tǒng)課堂講授者則成為一種資源的傳播者、學習的輔助工具。缺少了師生間的瞬時交流,激情在無形中被克制,人格魅力難以彰顯,這可能將是古代文學課堂上一種難以估量的精神損失。
創(chuàng)新的價值需要一個過程才能呈現(xiàn),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故步自封。雖然“翻轉課堂”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它還是應該被引入當前趨于陳舊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來。這是教育思想進步的體現(xiàn)。最理想的改革目標,是以師生、生生間的平等對話為前提,以期真正解放這一傳統(tǒng)課程的活力。但以何種方式進行、具體流程怎樣設計、問題如何展開、效果評價系統(tǒng)如何健全等,都是值得所有古代文學一線講授者共同探討的深刻話題。只要我們對此類消極影響達成共識,群策群力,就能趨利避害,真正讓其為我們所用,從而更好地促進古代文學教學實踐,達到師生共贏互利的效果。
五、結論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眱H僅在數(shù)年之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已席卷全球,其迅猛之勢如同一場暴風驟雨。2011年,它還被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評為“影響課堂教學變革的重大技術革新”?!胺D課堂”必有其巨大貢獻,才能獲此殊榮。作為高校的一線教師,我們認為,不管從事何種課程的講授,都要有開放的教學視野,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從中汲取有利因素,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本職教學工作。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學科體系與課程設置的特殊性,絕不能照搬理論,走教條主義的老路。而且,新方法的運用可能往往意味著對傳統(tǒng)的某種消極解構。如何才能在堅持傳統(tǒng)的前提下促進并完成課堂教學改革,恐怕還需要各學科、各課程的一線教師以及專業(yè)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但不論如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都是值得嘗試的,這一點至少在當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
參考文獻:
[1]戴建業(yè).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xiàn)狀與反思[J].華中 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
[2]何世忠,張渝江.再談“可汗學院”[J].中小學信息技術 教育,2014,(2).
[3]孫小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改革設想[J]. 中國大學教學,2007,(6).
[4]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 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
[5]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 教育雜志,2012,(4).
[6]轉引自蒙木.文學之外,文學史還有更重要的事——讀 “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史講堂錄[N].光明日報,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