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正志
摘要: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社會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品德課的思想內(nèi)容怎樣融入小學生的生活當中談以下三個方面的體會:
關鍵詞:溝通交流;感受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學習
十幾年的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不斷實踐,探索研究。我認為小學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黃金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在溝通交流中,讓學生感受生活
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重要前提,然而,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形:在樓梯口、操場上、教室旁,隨時隨地會見到系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向老師敬禮,說“老師好!”老師呢,有的點頭致意,有的視若無睹,有的面無表情。留給學生的是一臉驚訝,滿腹不解。也許有的教師認為向學生回禮完全沒有必要;也或許是聽慣了這樣的問好聲,不以為然。我們經(jīng)常抱怨,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懂禮貌,小學生比中學生懂禮貌。這恰恰反映出一些為人師者內(nèi)心深處并不曾將自己與學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品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教學《我們共同去面對》一課中,借助圖片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景:濤濤悶悶不高興地坐在教室里,斌斌走過來問道:“為什么不開心啦?”濤濤愁眉苦臉地說:“今天,媽媽因為我打乒乓的事生氣了,我就是喜歡打乒乓,這有什么錯?”濤濤是該耍賴爭吵,還是該和爸爸談談心呢?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用自主選擇座位的形式來回答。同意“耍賴爭吵”的同學坐左邊,同意“和爸爸談談心的”的同學坐右邊,然后,兩組學生互相討論回答來幫濤濤出主意。在學生自由組合的兩組互相討論中,學生知道了當自己的意見與家人發(fā)生沖突時不應該蠻不講理,耍賴爭吵,該明白家人對自己的期望,在互相溝通交流中,理解對方。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讓師生有更多的互動交流的機會,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二、用真情話語,拉近師生間情感交流
小學品德課教學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認知,開啟學生生活的啟蒙教育,為兒童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要想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生活課,首先要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生活教師。這就要求我們要營造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平時多與學生接近,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如下課后,到學生當中去和他們一起談天說地,和他們一塊玩一些有益義的游戲活動等。以身作則,以理服人。遇事有耐心,對學生要多一點關愛。課堂上多些微笑。教師臉上的表情是課堂教學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師臉上表情呈現(xiàn)出嚴肅,那么學生會有一種畏懼心理,他怕上課教師提問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師的批評,從而使課堂氣氛很難活躍起來,教師上課感到吃力,學生學習也感到吃力,這樣一來,教師既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又不能調(diào)節(jié)師生關系的和諧。反之,如果課堂上多帶些微笑,上課時對學生多幾句鼓勵的話語,多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堅持課堂上讓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主張。課堂上必然會出現(xiàn)積極舉手發(fā)言,爭搶回答的局面;課堂氣氛就會非?;钴S,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diào)動起來;課堂上就會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個人的長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生的膽量也會逐漸變大。而且進一步促進了師生關系健康和諧的發(fā)展,最終達到建立平等鮮活的師生關系的目的。 教師要敢于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做聽話守規(guī)矩的好孩子”的心態(tài)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設“三多”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愛學、樂學。多設計學生自由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如《我愛我的家人》一課,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都在感受家人的愛,那是媽媽的擁抱,爸爸的目光。教師不宜多講,讓學生聯(lián)系社會生活及家庭實際,相互評價中明白家庭的溫馨離不開父母的無私付出,自己的成長更離不開家庭,激發(fā)學生不能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恩。多采用激勵措施,多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機會,如學生發(fā)言可變舉手點名式為不舉手的自由式,有些行為規(guī)范要由語言表述改為表演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受約束,有更多的自由發(fā)表見解,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這樣既可活躍學生身心,表現(xiàn)學生內(nèi)心世界,達到以語潤化人,以情感動人的教育目的。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 在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閮和顒拥闹笇д?、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自覺調(diào)整自身與學生的“配角”與“主角”的關系。課堂上,師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師不應該是駕馭學生,駕馭教材的權威,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服務者,為學生學習教材鋪路搭橋,解疑排難。一是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確定活動形式。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決定不同的教學形式。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有切身體會的內(nèi)容,適宜表演活動。一些社會事例,則更多的側重于搜集采訪和交流活動。例如三年級《品德于社會》的教學中,我采取了“采訪搜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的學生的視野。 二是可以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設計活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生逐步提出較高的要求,加強意志、情感、動機等的培養(yǎng),不僅給學生提供外顯的直觀活動,更要注意思維層次方面的活動的開展,如開展嘗試活動、整理活動、探究活動、辨析活動、自學活動等。
兒童只有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才能親身感受、體驗、領悟做人的真諦。教師應充分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去關注生活,投入社會生活,不斷地培養(yǎng)生活情感。
參考文獻
[1] 杜英超.品德與社會教學感悟點滴[J].中國校外教育,2015(10):34.
[2] 劉宗發(fā).淺談我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點滴體會[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2(14):61-61.
[3] 段紅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淺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2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