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浸月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現狀,簡要介紹了機構投資者及其在證券市場的發(fā)展情況。根據現有文獻,討論了市場中積極的證券投資者所具有的優(yōu)勢,證券投資者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阻礙以及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積極投資者;治理結構
近年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fā)展,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在我國,凡是在證券市場上進行股票、債券、基金投資的個人或機構,都被稱為證券投資者。但伴隨證券交易的日益復雜,相比于個人,投資機構中有著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員、雄厚的資金、豐富的信息資源,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強,優(yōu)勢明顯。所以總的來說,隨著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機構投資者所占的比例將會不斷提升。
一、機構投資者的變化
傳統(tǒng)的理論認為機構投資者流動性較大,投資具有短期性。為了降低成本,他們會通過出售公司股票的方式來表達對公司治理情況的不滿,即“用腳投票”。根據實證結果,這種短期持股行為對于證券市場的收益率及穩(wěn)定性有著顯著的影響。但隨著機構投資者的壯大,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積極的機構投資者。他們希望通過參與公司的治理來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提升公司的經營業(yè)績,從而最終實現股票價值的提升,獲得收益。這種“用手投票”的方式不僅能夠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減弱大股東的掏空,還保護了小股東的利益,促進了證券市場的成熟,是一件一舉多得的益事。
二、積極的機構投資者發(fā)展所面臨的阻礙
雖然機構投資者對證券市場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但在實行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還是面臨不少障礙。
市場有待發(fā)展,有關政策法規(guī)還需完善。我國的證券市場發(fā)展較晚,在政策、監(jiān)管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小股東希望搭便車,通過機構投資者的治理來提升收益,但目前,委托書的征集、股東提案制度等都沒有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制度規(guī)范。且當前證券市場對于投資機構收益的排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長期投資、參與企業(yè)的管理中的決心。因為在證券市場上,當一個投資機構排名較低時,投資者對該機構投資的信心就越小,投資機構就越難融資。所以為了自身的生存,投資者在當前可能會更傾向于消極的投資態(tài)度。
符合成本-收益原則的要求。投資機構進行投資的目的就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當監(jiān)督的收益大于成本時,投資機構才會選擇參與治理監(jiān)督。而代理成本的確定又受到自身規(guī)模、股權集中程度、代理成本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投資機構參與公司治理的回報會大于成本。但有些時候,機構投資者也會為了自身利益而直接與公司治理層合謀,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失去了監(jiān)督、治理的作用。
投資機構自身經營管理存在弊端。我國機構投資者發(fā)展時間較短,自身運營過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規(guī)范。經常出現投資者為了追求利益,隨意濫用投資者投資資金,進行內幕交易,哄抬股價,只見當前利益而不見投資風險。以重慶啤酒股票崩盤為例,機構投資者在沒有深入了解公司具體經營情況的前提下就貿然投資,發(fā)出所謂的利好消息,哄抬股價,最終損失嚴重。由此我們就可深刻了解到投資機構不可一味追求股價上漲,需究其根本,真正了解所投資的企業(yè),科學理性投資。
三、解決有關障礙的對策建議
完善市場,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提供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市場的完善能夠提高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政府首先要完善市場中的法律法規(guī),使機構投資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如:完善代理投票制度,使更多的機構中小股東參與到公司的治理中來。加強對公司信息的披露,制約管理層、大股東甚至是機構投資者的自利行為。政府還可以通過提高轉手交易費用,對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機構實行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對其向積極投資的方向引導。
完善機構投資者的治理結構。機構投資者自身治理機構所存在的弊端可以靠以下幾方面來控制:首先要加強內部控制,將各部門職能嚴格分開。在進行投資決策時,要合理判斷,必要時可以利用專家的工作。正如重慶啤酒事件,我們可以先詢問有關專家了解其研究疫苗的可行性,再做決策。最后,我們還要完善客觀的評價體系。從投資的時間長短、風險大小等各方面對機構投資者進行全面評價。
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當前,公司本身的治理結構也對投資者的管理產生了制約。很多公司的獨立董事并不獨立,外部投資者進入公司管理的難度也很大。這樣不論從內部治理還是外部控制來說,公司結構都有待完善。我們需要讓獨立董事、機構投資者在公司制定策略、日常經營過程中能夠真正發(fā)揮自身作用,而不是形同虛設。
四、結語
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對于改變當前證券市場的現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機構投資者的發(fā)展也受到了市場環(huán)境、自身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等因素的限制,阻礙了其“用手投票”。而這些阻礙因素都是我們今后需要完善的方面,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各方面的不斷改進最終促進市場整體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侯劍平,張霞,李媛媛.機構投資者、兩權分離與公司資本結構——基于動態(tài)內生性視角的經驗研究[J].預測,2016(3).
[2]楊 典.公司治理與企業(yè)績效——基于中國經驗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1).
[3]劉京軍,徐浩萍.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者還是短期機會主義者[J].金融研究,2012(9).
[4]姚遠.機構投資者持股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2010(11).
[5]肖星,王琨.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者還是投機者[J].世界經濟,2005(8).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