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玲
摘 要:創(chuàng)作和編寫兒童故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師的基本功。要指導學生學好兒童故事的創(chuàng)作編寫,教師自己必須有這方面的寫作實踐和切身感悟。文章從題材選擇、主題確立、情節(jié)安排、結構設計、形象塑造、語言錘煉六個方面闡述兒童故事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要領,以供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兒童文學;故事創(chuàng)編
一、題材選擇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感受
兒童故事的選材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感受力,一般應寫兒童生活中熟悉、關切并且能理解的事物,這類事物因為貼近兒童的生活,容易使他們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從而形成心理上的默契,得到美的熏陶。與此同時,也可以選擇兒童感到陌生但需了解的事物作為寫作題材,這類事物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
兒童故事題材要新,一是寫別人沒寫過的,擴大題材范圍;二是變換寫作角度,以新角度寫舊題材。故事大多取材于生活,親情、友情、愛心幾乎成了永恒的主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新鮮事物和不同的觀念不斷涌入兒童的生活,這就大大拓寬了創(chuàng)作題材,如《東東西西打電話》寫家庭裝電話帶給幼兒的新鮮感。同一題材,不同的角度可以表達不同的主題,如釣魚這個生活中常見的題材,《小貓釣魚》告訴幼兒做事要認真、專心,有較濃的教育意義。
二、主題確立要單純、淺顯、鮮明
兒童故事的主題主要有三類:一類是知識性主題,著重介紹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知識;一類是道德性主題,通過故事的講述,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還有一類是趣味性主題,通過故事,單純給予兒童快樂,不強調作品的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兒童文學具有教育功能,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有些作者,特別是剛剛開始學習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的人,往往先確定主題,然后根據(jù)主題選擇材料,這樣寫出來的故事十有八九會使兒童感到乏味,不僅失去了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也影響了兒童對作品的認可和喜愛。
三、情節(jié)安排要單純、完整、連貫
兒童天性喜歡聽故事,有情節(jié)的故事在兒童文學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在創(chuàng)作兒童故事時,必須注意情節(jié)的單純、完整、連貫,事件要單一,人物盡量要少,故事要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并能引起兒童的心靈共鳴。兒童文學作品的構思要有新意,要做到出奇制勝。一些幼兒教師急于用幼兒故事改變他們身上的缺點,其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故事往往容易出現(xiàn)構思概念化、情節(jié)公式化的弊病。這樣的故事寫得太實,缺乏藝術提煉和想象力,不符合兒童的審美特點,不易被幼兒接受。優(yōu)秀的兒童故事,往往在構思與情節(jié)的趣味性上下功夫,盡量使故事結構精巧、跌宕起伏、趣味盎然。這樣的故事,才是兒童希望看到或聽到的。
四、結構設計要條理清晰,構思巧妙
兒童故事常見的結構形式有以下三種:一是縱式結構。按照事件發(fā)生的自然進程和事件的先后順序來安排故事內容,這樣的故事往往只有一個中心人物、一條線索。二是橫式結構。它把前后并無直接聯(lián)系的生活場景或情節(jié)并列安排,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共同表現(xiàn)主題,這種方式往往圍繞一個主題敘述幾個故事。三是串聯(lián)式結構。它以人物或事件為線索,把幾個相對獨立而又有內在聯(lián)系的事件連綴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宛如把一顆顆珍珠串聯(lián)起來,故叫“串聯(lián)式結構”。
兒童故事的結構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做到條理清晰,多采用按時空順序敘述的方法。由于兒童思維水平的限制,插敘、倒敘和補敘等方法不易被理解和接受。二是要做到構思巧妙,標新立異,不落俗套,盡可能地設置懸念,形成波瀾,以滿足兒童的好奇心理。
五、形象塑造多為類型化人物
兒童的理解能力與成人存在較大的不同,因而兒童故事與成人故事的形象塑造要求不同。兒童故事并不強調文學形象的典型化,兒童故事里的人物都是類型化的人物,只有單一的性格,這種性格是以很多幼兒的共性為主,很少出現(xiàn)個性的東西,這樣的形象便于被兒童理解和記憶。
六、語言錘煉要流暢、通俗、淺顯和口語化
兒童故事語言要流暢、通俗、淺顯和口語化,但要做到淺而不薄、淺而有味。語言要注意形象性和動作性,要盡量避免靜態(tài)的敘述,多用動態(tài)的描寫。語言更多采用口語化,句子應短一些、簡潔一些。
七、結語
需要指出的是,兒童故事大都站在旁觀者的立場,比較客觀地敘述事件的進程,它的價值在于故事本身,重視的是精彩事件的敘述結構。這是兒童故事區(qū)別于兒童小說的主要特點,要求兒童故事編寫者在閱讀和寫作實踐中仔細感悟,才能創(chuàng)作出兒童喜愛的故事。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山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