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往今來,翻譯在人際交往、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播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譯從來都不是一種純語言活動,而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溝通過程。文體與翻譯的密切關系已日益為翻譯界所認識,不論英語或者漢語都有不同的文體類別,不同的類別就有不同的文體特點。譯者必須熟悉英語或者漢語的各種不同類別的文體特征,才能在英漢語言轉(zhuǎn)換中做到恰到好處、游刃有余。
【關鍵詞】 文體 理解與翻譯 風格
1.概述
近幾十年來,中國翻譯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不僅在數(shù)量,而且在質(zhì)量上也有顯著的提升和進步。一直以來,對現(xiàn)代翻譯理論影響比較深遠的是歐美的一些近現(xiàn)代語法理論體系、文體學研究和比較語言研究,但是中國的廣大翻譯工作者,尤其是經(jīng)驗豐富的翻譯家結合自身多年的翻譯經(jīng)驗,關注翻譯理論研究,逐步縮短理論工作和翻譯實踐的差距。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中國翻譯界曾對“信、達、雅”這個著名的翻譯原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得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主張。隨著中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翻譯家們認為擺脫原文表層結構的束縛,賦形于最貼近的漢語,才只能真正做到忠實于原文。
2.翻譯的不同文體
在英語的書面語體中,有一種文體我們都非常熟悉,就是散文。英語概念中的散文一般分為三種,一是描寫文,而是敘述文,三是論述文。論述文在漢語中被稱為議論文、政論文或者論說文。眾所周知,論述文是一種在書面語體中使用非常廣泛的文體,旨在解釋、說明、闡明、陳述,一般用于論事說理,在社會文化、教育與學術研究中以著極其重要的傳播作用。在面對這種類型的文體翻譯中,譯者在用詞方面要尤其慎重。論述文傾向于使用端重、典雅、規(guī)范、嚴謹?shù)脑~語,一般不會使用俚語或者俗語,力求傳達給讀者持重感。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大詞”,涵義一般比較抽象,而且極其重視語法結構和邏輯合理。在翻譯此類文章時,翻譯者必須注意研究如何辨析詞義,避免由于擇詞不當造成行文阻滯。一般來說,翻譯英語論述文時,漢語譯文要忌用太俗的語言,不使用俚語俗語和方言,做到行文流暢、邏輯合理。
公文文體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文體。廣義上的公文文體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機構發(fā)布的各種公告、宣言、規(guī)章、法令、通告、通報、指令及各類法律文書。狹義上的公文文體只指法律文書。一般來說,公文的發(fā)布都是為了闡明發(fā)布者的立場、觀點或者是政策、措施,所以行文的主旨是明白、準確,不能晦澀、模棱兩可。在翻譯此類文體時,翻譯者首先要對原文做到理解透徹,熟練處理生澀詞、抽象詞、長詞及結構復雜的長句等,準確領悟原文的總體精神以及思想脈絡、層次;其次,漢語的語體也要與英文公文語體相近,不應使用口語詞語,注意在翻譯中順應漢語忌長句的特點,將原文長句處理得比較通順;最后,翻譯英語公文文體時還要熟悉該文體所涉及的專業(yè)領域,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該種文體的專業(yè)格式、公文程式。
科技英語目前已經(jīng)發(fā)展稱為一種重要的英語語體。科技英語可以泛指一切論及或者談及科學和技術的書面語和口語??萍加⒄Z在用詞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使用大量的科技詞匯,其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專業(yè)術語借自英語的常用詞匯,它們是英語的常用詞,但是用到某一專業(yè)科技領域中卻成了專業(yè)技術用語,具有嚴格的科學含義。伴隨著常用詞匯專業(yè)化傾向的是同一個詞語的詞義的多專業(yè)化。同一個英語常用詞不僅被一個專業(yè)采用,而且被許多專業(yè)采用,表達各自的專業(yè)概念,甚至在同一個專業(yè)中同一個詞又有許多不同的詞義。因此,在翻譯此類文體時不僅要準確翻譯科技詞義,密切注意一個詞在某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專門詞義,不要不顧專詞專用,張冠李戴,某一詞語一經(jīng)譯出,即應保持一貫性,不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隨意改變,引起概念上的混亂。譯者還要做到深度分析原文層次,事實證明,應用中的科技英語句式常常遠比一些常用結構復雜且多變,因此譯者要抓住詞項與詞項之間的語法關系和主題關系,識別英語的基本句型結構,分析句子的骨架涵義,使主、謂、賓、表這些主干成分先一步準確顯露出來,再對完整的句子的每一個修飾成分進行完善。作為譯者,在翻譯科技英語文體時,還應努力學習科技知識,不斷提高語文水平,培養(yǎng)和發(fā)揚嚴謹?shù)淖黠L,因為科技英語中不僅長難句較多,數(shù)字、數(shù)據(jù)、公式、符號、標記、圖表等也很多,所有的這些東西必須準確無誤地出現(xiàn)在譯文中,不能有任何疏漏。
3.結語
中國翻譯工作歷史悠久,譯著浩如煙海,翻譯中的嚴謹既是翻譯實踐的原則問題,又是一個翻譯作風問題。嚴格來說,這與翻譯者的翻譯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嚴謹?shù)牡谝灰x在于抓住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誠然,我們提倡注重神似而不注重形似,但神似絕不意味著可以任憑譯者不顧原文精神實質(zhì)上的約束,完全按照譯者自己的風格天馬行空,盡管翻譯終究是一件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翻譯上的風格論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是指在語言轉(zhuǎn)換中做到保證譯文對原文的適應性,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密切適應文體特點,遣詞造句必須符合文體需要。譯文除了適應文體上的需要外,還應當密切注意作家的個人風格或者作品的風格,避免譯文只抓住了原文材料在體裁上的一些特征,沒有反映出原作家的個人風格。由于譯者的知識結構和語言素養(yǎng)、翻譯經(jīng)驗、翻譯理論水平和翻譯技能的領悟掌握各有不同,因此,翻譯作品在不同譯者的筆下又大有差別。翻譯作品的高質(zhì)量是譯文對原文風貌的逼真再現(xiàn),這才是譯者功力和才情的最好證明。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 文體與翻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2] 劉宓慶. 翻譯美學導論.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作者簡介:劉雨荷,女,籍貫:山西,研究方向:翻譯,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