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以及數(shù)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運用單因素準實驗設計,在普通高職院校網球選項課中創(chuàng)建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并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實驗對比,結果表明:慕課輔助教學模式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提高大學生的專項成績、運動參與態(tài)度和團體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是一種適合推進當代大學生體育發(fā)展的新型混合教學模式。
關鍵詞:慕課;網球;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6-0092-03
一、研究過程與內容
(一)實驗對象的選擇與分組。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選修課采用學生網上自主選課方式,2016年春季學期共計7個網球專項教學班,選取男女比例相當?shù)?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班共有學生85人,對照班共有學生88人,共計173名學生參與實驗。
(二)研究過程
1.研究假設。假設1: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網球學習效果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假設2: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于大學生學習網球的興趣以及團體凝聚力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2.測量工具的選取。(1)網球教學情況調查表。為了調查學生運動參與主體感受,自編《網球教學情況調查表》,采用重測信度檢驗,在第1次測試兩周后,再次向60名參與實驗的學生發(fā)放問卷,兩次測量的相關系數(shù)r=0.903,p<0.01。(2)身體素質。選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生評分標準測量的身體素質指標。(3)網球動作技能。評分標準依據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網球教學大綱中的技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定,其平均值作為該學生網球專項動作技能成績,采用雙盲法進行技術評分。(4)團體凝聚力。對參與實驗的全部學生發(fā)放《團體環(huán)境問卷》。
(三)研究內容。實驗時間為2016年3月~2016年7月,研究對象的4個班級教學均由筆者主要完成。除教學模式區(qū)別以外,其他無區(qū)別。教學場地均為南信院網球場,教學內容均為網球正反手技術和身體素質(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50米),教學進度保持一致。測試時間分別為實驗的第8、9、10、15周,成績評分標準一致。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實驗設計,實驗組采用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網球教學模式。
二、結果與分析
(一)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學生網球課學習成績的影響。學生的體育總分基本包括網球專項成績、身體素質及平時成績。其中網球專項成績占體育總分60%,學期結束后,學習成績比較結果見表1。
結果表明,實驗班的學生體育總分與專項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班的學生,專項成績的差距尤為明顯。對學生課后感想調查得知,實驗班學生除了可以在課堂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習以外,還能夠通過慕課平臺的網球課程資源進行鞏固提高,另外,在自學的過程中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與自學能力。而對照班的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水平參差不齊,通常只是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刻板地模仿,對運動技能的理解不足,且課外缺少學習交流的平臺,所以專項分與實驗班的同學差距較大。
(二)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由表2的統(tǒng)計數(shù)據可知,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于傳統(tǒng)網球教學模式而言,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升方面不存在明顯優(yōu)勢。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對專項技能與技巧的掌握方面有比較明顯的效果,而身體素質的提高取決于先天條件以及長期的鍛煉;其次,本次實驗為期16周,時間較短,一些潛在的優(yōu)勢無法展現(xiàn)出來。
(三)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和學習興趣的影響。在實驗始末,通過對參與實驗的學生發(fā)放《網球教學情況調查表》以了解學生網球的學習興趣和主體感受情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學習興趣方面,實驗班的學生前后差異顯著,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后該班學生學習網球的興趣明顯高于學習之前,而對照班差異不明顯。這點在自編《網球教學情況調查表》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實驗班學生的主體感受在課程教學后有顯著變化,主體感受更好,與對照班的學生相比學習積極性更高。這主要是慕課式網球網絡課程的輔助教學過程中,營造出了一種開放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的學習氛圍更為生動、活潑,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對師生以及學生的相互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對于網球技術動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學生可以自主通過慕課進行再學習,更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習慣,從而更好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其自信。
(四)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團體凝聚力的影響。高校的網球選修課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三基型”教學模式,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yè),相互之間很難迅速的融合,且網球運動是需要相互配合的項目,尤其在學習的初級階段。然而,學生之間因缺少交流,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各自為政,各練各的;而慕課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課外進行線上、線下交流的平臺,學生業(yè)余時間在線上、線下進行交流、探討,進而為課堂上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同時,頻繁交流的團體更具有凝聚力,團體中的學生積極融入并在團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由表4不難看出,實驗班的學生團體凝聚力比對照班明顯要高,這說明慕課輔助教學模式對提高團體凝聚力有明顯作用。
三、討論
(一)當前高職院校網球體育課程教學現(xiàn)狀。體育教學是高職學生掌握體育技能以及系統(tǒng)學習體育知識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養(yǎng)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網球運動受到越來越多高職院校學生們的喜愛,在網球運動中,學生不僅提高了網球技能,結交了朋友,還增強身體素質,養(yǎng)成經常鍛煉的習慣。當前高職院校網球教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院校網球體育教學的發(fā)展。(1)教學內容重實踐輕理論。目前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網球體育課程只開設實踐課程,很少甚至完全沒有涉及過網球運動理論教學。(2)教學指導思想單一,根據當前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網球教學指導思想主要有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四個方面。目前高職的網球教學主要以掌握網球運動技能為單一指導思想,忽略其他指導思想。(3)場地器材短缺,教學評價缺乏合理性。由于教學資源有限,場地器材匱乏一直是困擾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尤其像網球這樣個人性項目,場地的嚴重短缺是制約其開展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現(xiàn)行的網球課程評價體系欠缺足夠的科學性,一般重點考核出勤和網球技術,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網球的積極性。
(二)高校網球課程慕課平臺的運用。慕課課程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作為網絡課程直接用于修學分;線上課程+線下教學助教翻轉課堂;整合資源以輔助傳統(tǒng)課堂教學。體育課慕課課程教學的應用模式以后兩種為主,網球課程也是如此。慕課教學平臺支持各種互動形式,網球慕課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答疑、更新教學內容供學生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全方位的學習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五個方面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及全方位的教學目標。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手機、電腦、平板等不同的終端進行學習。此外,這種學習模式很好的填補了學生理論課的缺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與興趣自主選擇網球相關的理論知識。在課程學習評價方面,慕課更加細致的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根據教師的要求設置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
此外,網球慕課教師可以通過課程規(guī)劃,設定線上學時與線下學時,從而確保了學生在教師有突發(fā)事情或場地器材等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不耽誤學習的進度、計劃。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網球慕課課程輔助教學具備的優(yōu)勢有:學生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學習的內容,容易根據自己的特點與能力自定學習進度、計劃,還可以了解同課程同學當中自己的學習進度排名;可以通過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學習內容與學習要點,有助于學生自主完成預習、復習等學習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的交替配合解決任課教師的突發(fā)事件及場地器材等原因造成的教學計劃、進度紊亂的問題,從而保證學生學習與訓練的密度;通過慕課的后臺大數(shù)據,教師可以更為全面準確的把握課程知識點、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效率。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慕課在我國發(fā)展時間較短,目前仍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其推廣、普及力度尚不足。由于慕課從設計到制作完成上網的整個過程對教師的個人能力與團隊協(xié)作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個別教師很難獨立完成短小精練的教學視頻,慕課質量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結論與建議
在網球選修課教學中實施慕課輔助教學模式,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術成績,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網球的興趣,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體凝聚力;慕課輔助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滿足高校網球課程教學的需求,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對傳統(tǒng)網球教學模式進行補充,滿足學生對網球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慕課式網球網絡課程輔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對于創(chuàng)新教學,翻轉課堂,推動體育教學改革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鷙遠,“慕課”(MOOC)發(fā)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02)
[2王麗華,美國“慕課”的新發(fā)展及對中國的啟示——基于對斯隆聯(lián)盟系列調查評估報告的解讀[J],高等教育管理,2014(05)
[3]胡靖平,于可紅,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09)
[4]趙紅,張童,慕課MOOC時代下的高校健美操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5(18)
[5]陳傳湞,周威,體育“慕課”(Moocs)的應用與前景[J],四川體育科學,2016(03)
[責任編輯: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