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色說”在中國古代戲劇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清代戲劇家李漁的戲劇理論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了平民意識下的“本色觀”:平民立場下的戲劇本位思想;脫窠臼,意取尖新,以迎合平民趣味;考慮平民的文化水平而追求淺顯的語言;追求通俗的同時避免著庸俗。
關(guān)鍵詞:李漁 本色 平民意識
“本色說”在戲曲史上不斷發(fā)展完善。王驥德的《曲律》是戲曲“本色說”的集大成著作。王驥德“本色”的戲曲理論對清代戲曲家李漁的戲曲理論有明顯的影響。與其他戲曲家相比,李漁關(guān)于“本色說”的理論具有著較為強烈的平民意識。
一、平民立場下的戲劇本位思想
李漁要求戲曲的編演追求民間性,注重平民百姓而不是文人雅士的精神需要。從本源上看,戲劇應(yīng)是平民的?,F(xiàn)代戲劇家歐陽予倩在《民眾劇研究》一文中提道:“本來戲劇起于平民之間,漸漸成為特殊階級所利用所收買,便一步一步和平民相遠?!?/p>
首先,李漁以平民立場看到了戲曲與詩文的區(qū)別:“曲文之詞采,與詩文之詞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何也?詩文之詞采貴典雅而賤粗俗,宜蘊藉而忌分明;詞曲不然,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名言?!薄霸拕t本之街談巷議”點出了戲劇語言的本源,也就是來自于民間,來自于市井,表明了戲劇本應(yīng)是民間的藝術(shù),而非詩文那樣的貴族藝術(shù)。
其次,李漁從具有較強民間性的元雜劇中探尋戲曲藝術(shù):“凡讀傳奇而有令人費解,或初閱不見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絕妙好詞,不問而為今曲,非元曲也?!崩顫O從元曲中探尋戲劇本源,認為優(yōu)秀的曲要在元曲里面找,而元曲通俗易懂、追求尖新的特點符合老百姓的文化水準(zhǔn)與趣味。
二、脫窠臼與意取尖新——平民趣味的迎合
李漁從平民趣味的迎合中看到了戲曲與詩文的不一樣,并由此追求戲曲的本色。首先是“脫窠臼”,李漁看到了戲曲之所以能夠“千人共見,萬人共建”,是“求新之謂”。其次,將“尖新”與“纖巧”作為戲劇家與詩人散文家不同的追求更是體現(xiàn)了他對平民趣味的考慮;“纖巧二字,行文之大忌也,處處皆然,而獨不戒于傳奇一種……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則列之案頭,不觀則已,觀則欲罷不能……聽則求歸不得”。戲曲之所以不應(yīng)像詩文那樣忌纖巧與尖新,就在于平民觀眾的纖巧尖新的需要。由此可見,李漁深知平民百姓喜歡看到新奇的事物,戲曲創(chuàng)作為了迎合百姓的趣味就要脫窠臼,追求尖新。李漁的戲劇理論劇本中大眾化的取材、離奇的劇情、通俗的語言等無不與觀眾的欣賞習(xí)慣、審美心理、接受水平息息相通,受到了最廣大市民觀眾的歡迎,使“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有湖上笠翁者”。
三、貴淺顯的語言——平民文化水平的考慮
李漁“貴淺顯”與“忌填澀”的觀念不僅是對戲曲語言悄俗易懂之本色的追求,更是充分考慮到了百姓觀眾的文化知識水平。
首先,戲曲觀眾成分復(fù)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決定了戲曲必須雅俗共賞,通俗易懂。其次,李漁在“忌填澀”中“能于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的觀點為淺顯之語正名,更是說明這樣的創(chuàng)作是對平民觀眾的尊重。李漁將多引古事、疊用人名、直書成句這三個充滿書生氣的填澀之并加以批判,將平民化的清新自然通俗的創(chuàng)作視為高水平的創(chuàng)作。這樣的理論以及理論下的創(chuàng)作甚至被其他的戲曲家扣上庸俗的帽子,如楊恩壽就說:“笠翁十種曲,鄙俚無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詞力求淺顯,流布梨園者在此,貽笑大雅者亦在此。”這方面也多多少少說明李漁的理論及創(chuàng)作具有民間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
四、通俗而不庸俗——對平民思想境界的責(zé)任意識
盡管李漁強調(diào)戲曲的通俗易懂,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去迎合民間的一切需要。李漁反對粗俗,并承擔(dān)起了以戲劇教化民間的責(zé)任。
首先,李漁反對過于淺顯以至粗俗的戲曲語言,注重戲曲的審美傳達。李漁盡管努力從元曲中探尋戲曲創(chuàng)作的方法,他同時也看出了元曲的弊?。骸叭灰晃讹@淺而不知分別,則將日流粗俗,求為文人之筆而不可得矣。元曲多犯此病,乃矯艱深隱晦之弊而過焉者也。”李漁看到了元曲中部分篇目過于粗俗的缺點,把過于粗俗的語言同過于書香氣的語言置于同一消極狀態(tài)。李漁也并沒有因為迎合平民百姓而放棄曲詞意境美的要求:“予謂總其大綱,則不出情景二字?!崩顫O這一對通俗中的典雅的追求體現(xiàn)著以戲劇對大眾進行美育的期望。
其次,李漁在戲曲的內(nèi)容上更是拒絕低俗,并努力以戲劇對大眾進行思想道德上的教化。這方面,李漁尤其注重對“科諢”的改革,因為科諢作為挑起觀眾氣氛的插曲,俚俗之處往往最多。李漁“戒淫褻”與“忌俗惡”的觀念反映著打破民間趣味惡俗之處的追求,在以平民立場追求“本色”時沒有忘記戲曲對大眾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密密.王驥德《曲律》中的“本色”說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5.
[2]趙江南.論李漁的戲曲本位思想在劇本中的表現(xiàn)[D]湘潭:湘潭大學(xué),2002.
[3]沈新林.李漁的戲曲觀[J].南通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2(12).
(作者簡介:胡玥,男,南通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