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中心小學 潘燕華
深“品”數學文本 追求有效教學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中心小學 潘燕華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地更新改進,面對教材的修訂,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我們會感覺無從下手、茫然、陌生。而只要我們認真品讀數學文本,靈活使用教材,把握教材精髓,這樣就能節(jié)約教學時間,設計科學的教學方案,從而使課堂教學效能得到提高。
小學數學;文本解讀;有效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要求。教材是由專家根據課標要求編寫的,可以作為學生進行學習的“打底書”,奠基學生的靈魂世界、精神世界,即可以通過對教材文本的學習而達成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通過解讀教材的文本,使學生形成能力、掌握知識,所蘊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可以在知識生成過程中體會,情感可以在問題的解讀過程中體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了初步形成??梢?,要放在重要地位的是對教材的解讀。那么如何品讀小學數學文本,追求有效教學呢?下面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看法。
如在進行教學“認識周長”這節(jié)課時,教科書是這樣編排的:首先是把一幅“游泳池”情境圖呈現出來,讓學生觀察“游泳池口”的周圍邊線,明確游泳池口的周長就是這條邊線的長;接著讓學生用繩圍一圍樹葉的邊,并量一量相應的長度,說明樹葉的周長就是量得的長度;最后給定圖形讓學生去算一算、量一量,進一步理解周長??墒菍ξ覀兊膶W生來說“游泳池”是陌生的,特別是身在農村學校的學生更沒看見過“游泳池”,對此,教學情境主題圖可以選擇校園中的花壇,這樣就貼近了學生的生活,既能使學生從現實生活中觸景生思,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并從數學的角度把生活中的現實現象用數學的眼光轉化成數學問題,進而誘發(fā)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引起更多的數學聯想,比較容易呼喚學生內部正在休眠的已有興趣、經驗、感受、策略和知識的情境,對周長概念的表象初步建立。
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解讀文本,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合適的教學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被激發(fā)。比如,在△ABC中,已知AB=AC,你能從中知道什么內容?為什么?以開放性的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對思維進行必要的發(fā)散,同時有利于學生梳理基礎知識和自覺回顧,學生的思維定式被克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所促進,也做好了探索新知識的準備。
例如:如圖1,某地質專家為估測一條東西流向的河流的寬度,他選擇河流北岸上一棵樹(A點)為目標,然后在這棵樹的正南方南岸B點插一小旗作標志,沿南偏西60°方向走一段距離到C處時,測得∠ACB為30°,這時,地質專家測得BC的長度,就可知河流的寬度。這個方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在課前的引例中介紹應用背景,給學生形成一種懸念:專家的根據是什么,要這樣估測河流的寬度呢?老師在學生形成懸念之時出示課題,學生的興趣就來了,也增強了求知欲,保證了有效學習任務的完成。
對于嚴謹簡潔的數學概念,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解說術語,不一定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必須通過多讀來領悟。
有一些是借助關聯詞來表述的概念,如“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本身之外還有其他因數,這樣的數叫作合數?!倍械氖怯煤凶帜傅木渥觼肀硎镜母拍?,有的甚至是交互式的,比如“如果自然數a能被自然數b(b≠0)整除,就把a叫作b的倍數,把b叫作a的因數?!弊鳛榻處?,不但要對它進行多讀,同時也要通過大量的實例來概括、推導概念,把復雜的含義、抽象的語言反復進行閱讀,使數感在腦子里產生。數感越清晰,對該概念的理解、感知,就越能有好的效果。
有一部分數學知識,在剛開始學習時要實現教學目標也需要用多讀。比如在剛開始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時, 如何讓學生理解2.6和2.60呢?而48.362這個小數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讀成“四十八點三百六十二”,怎么辦?“20.02”這個小數中的兩個“0”怎么讀?這時可以通過多讀來體驗數學,增強數感,加深感知,從而減輕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便有所提高。
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是學生質疑的過程,也是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發(fā)展提高的過程。質疑使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逐步提高,觀察更仔細,自然思考也越來越深刻、周密了。讓學生學會在閱讀中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時間一久,在閱讀時,學生也會抓住關鍵,多問些為什么,隨之培養(yǎng)了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在進行《圓柱的側面積》的教學時,大部分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閱讀知道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接著借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推導出底面周長乘以高就是圓柱的側面積。而在這個情景下,有學生問:“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只能是長方形嗎?”這個問題使學生有了重讀課本的興趣,于是學生邊操作邊讀,把學具側面展開、卷起,邊思考邊觀察,互相討論。這時會有學生說:“如果圓柱的底面周長與高相等,側面展開是一個正方形。”有學生馬上補充:“正方形也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币灿袑W生說:“如果沿著圓柱體側面斜著剪開,根據課本的插圖提示,那么側面展開圖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很明顯,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文本閱讀能夠結合起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質疑,側面積計算公式便能統(tǒng)一得出。這一過程老師出乎意料,給老師帶來了驚喜,學生閱讀文本的良好習慣也讓老師看到了。
教材不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桎梏者”和“枷鎖”,而是“促進者”和“跳板”。 教師作為數學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實施者和決策者”,在進行數學活動教學時,要依據《標準》理念對數學教材進行精心設計、悉心揣摩、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發(fā)展的、親歷探究過程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平臺,并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文本的良好習慣,我們的數學教學課堂就會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無限。
[1]范金進.認真解讀數學文本 努力實現有效教學[J].教師,2016 (27).
[2]羅麗.對小學數學文本解讀的建議策[J]. 生活教育 ,20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