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偉
(浙江省湖州市月橫街中學)
摘 要: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良社會風氣的滲入以及學校和家長德育手段的不正確等因素,共同導致了目前國內農村初中德育中的許多不足。針對當前國內農村初中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德育;問題;對策;探索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的數(shù)量占了我國總人口的一大半以上,農村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對社會穩(wěn)定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意義重大。因此,作為一名農村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農村兒童的德育問題。
一、農村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當前,很多農村學生的家長為了生計而到城市打工,留下孩子在家里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有的孩子甚至獨自一人生活,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會讓孩子很難感受到家的溫暖,缺少父母的陪伴與教育,使得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在情感上都較為冷漠,自卑且內向,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爺爺奶奶的過分寵愛,其不良行為沒能得到父母的及時教育矯正,存在許多不良行為習慣。
2.青少年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受制約
一是和城市比起來,大部分的農村學生家長學歷都比較低,因此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二是許多農村學生家長還在堅持過去的棍棒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使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比如打罵孩子等,這種方法不但不會讓孩子信服,反而會增加其逆反心理。三是部分農村學生家長自身就有許多不良行為習慣,比如賭博等,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此外,復雜的家庭關系包括離異等也會讓孩子缺少父母親的關愛。
3.不良社會習氣的滲透
當前,學校周邊環(huán)境過于復雜,許多不良社會習氣逐漸滲透到青少年身上。如,許多農村學校周邊有不少電子游戲廳和網吧,甚至還會有一些宣傳暴力與色情的場所,政府及相關單位要加大對農村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
4.學校德育手段不科學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初中教育中所出現(xiàn)的德育問題也越來越多,然而許多農村初中老師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是使用過去傳統(tǒng)的命令式或者灌輸式的方法,不具備針對性,也缺乏“以人為本”的理念,德育工作自然很難取得顯著效果。
二、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應對策略
1.轉變德育理念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許多學者和教師在德育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理念、新策略,其中回歸生活世界就是其中一種。首先,德育本身獨特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在回歸生活世界的過程中,德育應該是有超越性、引領性以及指向性的。其次,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個體的道德體驗的形成,也就是老師和同學們都要回到我們真實的、具體的、充滿魅力的生活當中,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才能讓其生成德性。
2.發(fā)自內心地關懷農村學生
首先,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心理等情況,完善留守兒童的資料檔案,對于學生在成長當中所發(fā)生的細微變化都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進行正確引導,疏通學生的心理問題;其次,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最后,相關單位與機構都應該重視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重視初中生的德育,把行為規(guī)范教育、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都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老師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疏導,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3.通過學校教育影響家庭教育
作為一名初中德育工作者,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學校教育來影響家庭教育。我們可以組織家長進行定期培訓學習,并按期交流溝通和反饋教育結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更多的家長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學習科學的德育方法,讓家長重視德育,并通過正確科學的教育方式來進行德育。
4.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校園氛圍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叛逆時期,涉世淺,辨別是非能力較弱,這個時候就需要學校及老師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氛圍,培養(yǎng)和提高初中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其能夠主動自覺地抵制那些社會不良風氣,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同時,老師在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時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堅持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信任、信服,才能感化學生,才能真正制止學校內部和外部的不良風氣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推動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5.采用“疏導式”的德育方式
過去許多學校和家長在德育上都更關注外在的影響,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少老師都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主觀意志來改變學生的行為思想,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有時候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其實在農村初中的德育上,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影響學生的想法,并對其進行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王向東.解決農村初中學生德育教育問題的方法與對策[J].學周刊,2016(8).
[2]蔣婭.農村初中德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湘潮(下半月),2011(2).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