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琪
實踐體驗課是小學品德課的常見課型,它促進了課堂教學由接受性教學向參與性教學的轉變,是小學品德課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的概念及作用
1.實踐體驗課型的概念
實踐體驗是指學生暫時將自己當作體驗對象,不僅從體驗對象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還直接參與體驗對象的生活與情境。因此,實踐體驗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
實踐體驗課型是一種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與社會實踐為舞臺,通過有目的地組織,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并指導個人行為的教學方式。如在教學《父母的疼愛》中,學生體驗到媽媽懷胎十月的不易;在教學《從一滴水說起》中,學生通過撕紙的方式,體驗到地球淡水資源的稀缺;在教學《不說話的朋友》中,學生體驗到沒有公共設施的不便等。
2.實踐體驗課型的作用
與其他課程相比,小學品德課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引領學生的道德成長。因此,運用實踐體驗課型是最為有效的教育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道德準則規(guī)范自身行為。另外,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感悟和內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
二、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學習,學生通過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學習體驗。在建構主義關照下的小學品德課,教師要圍繞教學主題,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給定體驗的任務,讓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情感和感受。
2.過程哲學理論
過程哲學理論認為,世界是由過程構成的。小學品德課的教學既是教師教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的過程,所以教師應采用動態(tài)、開放、活力的過程思維代替靜止、封閉、僵化的實體思維,以“生成”“過程”的眼光看待教學過程。
三、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的基本特征
1.親歷性
在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上,教師組織的活動一定是學生親身經歷的,是他們生命的歷程。體驗的親歷性既可以是體驗具體的行為,又可以是親歷某一種心理狀態(tài)。
2.體悟性
教育要使人成為情感經驗豐富、內心世界豐富的人,那么作為教育活動的實踐體驗活動,教師應該按照人的情感要求進行設計,所以它具有體悟性。
3.生成性
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他們會產生新的想法和感受。隨著實踐體驗活動的層層推進,問題會不斷地產生,目標可能需要調整,預期的結果也會發(fā)生變化。此時,教師需要關注課堂的生成,迸發(fā)出教育智慧,進而加深學生的體驗。
四、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的基本流程
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一般要經歷四個流程:創(chuàng)設情境——實踐體驗——交流分享——引導提升。
1.創(chuàng)設情境,“親臨”體驗
為了把學生迅速帶入相應角色中,教師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情境的設置,能夠讓學生仿佛親臨現場,激發(fā)他們體驗的興趣和熱情,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想象和創(chuàng)造,與被體驗的角色產生共鳴。
2.實踐思考,深入體驗
進入情境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條指引思考的主線。如“假如你手上的這張紙條是地球上所有的水資源,那么淡水資源占多少比例呢?”有了這條思考的主線,學生的體驗就有了目標,在生生體驗、師生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會開始獨立思考問題。
3.陳述交流,分享體驗
體驗的過程是學生與體驗活動之間不斷產生矛盾沖突的過程。無論是哪種矛盾沖突,都值得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分享給同學,并接受師生合理的評價。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價值,還能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
4.引領實踐,提升體驗
由于體驗具有個體獨特性,所以學生交流出來的感受雖然真實,卻比較主觀、零碎。這就需要教師引領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辨析和整合知識,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感受進行檢驗和修正,從而提升認知的高度。
五、小學品德實踐體驗課型的注意事項
實踐體驗活動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一種意義明確的教學形式。首先,教師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其次,教師要讓學生認同教學目標;最后,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融入活動中。
另外,在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時,教師不僅要關注體驗的結果,還要觀察學生體驗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體驗學習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