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迎花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摘 要: 生命化課堂遵循倡導關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成全學生的學習目標追求,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境界,促進學生的生命全面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通過教學更好地在生命化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掌握表達的來源和主要內(nèi)容、理解表達的聯(lián)想用法、揭示表達的類似信息、構建表達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 語言意識 生命化 課堂教學
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Water J. Donald)首次提出“生命化”:“學校教育不應該只是訓練學生謀取職業(yè)或獲取知識,還應該引導他們體驗人生的意義,幫助他們做好準備,迎接人生的挑戰(zhàn)。這一教育目標只能通過‘為了生命的教育來實現(xiàn)?!盵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于2010年首次把“生命化”納入國民教育的重大主題。本文所指的生命化課堂是以生命為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其教育理念是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成全學生的學習目標追求,提升學生的語言意識境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洪堡特首先提出“語言意識”這一術語:語言按照精神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人類意識規(guī)律,從而創(chuàng)建了民族的語言意識。英國國家語言教育委員會語言意識工作小組定義為:“語言意識是指,人們對于語言本質及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敏感和自覺的意識。評價語言意識有三個參數(shù):認知參數(shù)如學生語言模式意識、情感參數(shù)如態(tài)度及社交參數(shù)如學生作為公民和消費者的能力等。”[2]Tomlinson Brian認為,語言意識是一種逐步內(nèi)在形成的、“動態(tài)的和直覺的”心理特征。它能使學習者通過關注語言的作用,逐漸掌握如何洞察語言本質,從而促進其語言的發(fā)展[3]。語言意識產(chǎn)生于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通過進行分析、思考及感知語言的詞匯、語法、語篇及文化,形成語感,直至形成語言思維。語言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從直覺性到計劃性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從偶發(fā)性到整合性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一個從符號識別到概念充實的發(fā)展過程。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常常因為過于注重某一形式或內(nèi)容,忽略語言的整體意識。如:在聽力訓練過程中,學習者常常過于注重語言形式與細節(jié)而忽略了對所聽內(nèi)容的整體把握;在口語表達過程中,學習者常常過于糾結某一詞語或詞組的表達而導致語言表達不流暢;在閱讀訓練過程中,學習者常常過于注重語言形式而忽略了篇章大意;在寫作表達過程中,學習者常常過于糾結語法的用法而導致所寫內(nèi)容不地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思考:如何在生命化課堂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以《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第三版)》第七單元的B課文——An Open Letter to a Young Person with an Enemy為例[4],本文嘗試了以下教學步驟:
1.掌握表達的來源和主要內(nèi)容
該課文的第15段有一句話:What has taken your goat?首先,教師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形下,突然提問學生:Where is the goat?因為上下文中根本沒有提及goat,學生對于your goat必然是一片茫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句子結構判斷,在這一句話中,take sb.s goat應該是一個固定的表達。學生可以通過上下文猜測該固定表達的意思。文章中,Hitler種族歧視的言行及Luz Long破紀錄的出色表現(xiàn),讓Jesse Owens受到了雙重影響。他的第一跳和第二跳都失敗了。在決定性的第三跳前,Long主動找Owens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談話。在What has taken your goat?這一句話中,Long必定是想對Owens的負面情緒進行緩解。雖然take sb.s goat的字面意思是:帶走某人的山羊,但根據(jù)Owens的情緒和Long的意圖,學生可以判斷:該表達必定是一種貶義,是對Owens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一種情緒失控,氣憤的狀態(tài)。
學生通過英語詞典或是百度等方式,可以查詢到:take sb.s goat等同于get sb.s goat。據(jù)美國語言學家、新聞評論家H.L. Mencken推測,該表達源于英國賽馬比賽?!吧窖颉痹谫愸R比賽中居一席之地。早年,馴馬師在比賽前,常把山羊和性情暴躁的要比賽的馬關在一起。據(jù)說山羊和馬為伴,可以起到安撫烈馬的功效。不過,卑劣的賭徒為了贏得“馬彩”,會對未下賭注的馬匹做手腳,在比賽前夕偷偷把“安撫使者”山羊牽走,要比賽的馬就會心神不寧,影響第二天的比賽。卑劣的賭徒的這種手法使人十分惱火。因此,take / get sbs goat原指“把山羊從馬的身邊牽走,惹馬生怒”,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成了make someone very annoyed或是annoy someone very much“惹人憤怒、使人生氣”。
2.理解表達的聯(lián)想用法
在掌握該表達來源和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關注該表達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異?!把颉痹谥腥A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就出現(xiàn)了陶羊。在中國人眼中,“羊”是美好的化身,不僅外形漂亮、性格溫順,而且美味可口。在英美文化中,“羊”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中,其意義可見一斑?!妒ソ?jīng)》的發(fā)源地是北非、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地區(qū),當時的人們是以游牧業(yè)為主?!把颉辈粌H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以至于提到令基督教教徒頂禮膜拜的高度。“羊”被用來指普通的基督教信徒,“羔羊”被用來指耶穌基督。但英語中的“羊”有goat和sheep的區(qū)別:在《圣經(jīng)》中,sheep通常用來表示好人,goat通常用來表示壞人。英語中有一個明顯的表達: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意思就是“辨別好人壞人”。這一表達出自《圣經(jīng)馬太福音》第25章:And before him shall be gathered all nations: and he shall separate them one from the other, as a shepherd divideth his sheep from the goats.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關注,英語表達中,與goat相關的表達都有一定的貶義,如a scapegoat“替罪羊”,old goat“老色鬼”,play the goat“舉止輕浮”,act the goat“行為愚蠢”,等等。
3.揭示表達的類似信息
在掌握了該表達內(nèi)容和理解了該表達用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與“氣憤”相似的表達:a red rag to a bull,如If you criticize her, it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she gets totally angry. get / put sbs back up,如His attitude towards me really gets my back up! jumped down ones throat,如The boss jumped down Toms throat when Tom said the customers were dismissed by him on purpose. make sbs blood boil,如The way he treats his parents really makes their blood boil. push ones buttons,如Dont pay any attention to what she said. Shes just trying to push your buttons. take out on sb.,如I know youve suffered a lot these days but there is no need to take it out on me.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與goat相關的單詞:goatfish,goatsbeard,goateed,goats-wool,billy-goat,等等。
4.構建表達的實際運用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該表達進行形式、內(nèi)容的掌握,聯(lián)想信息的理解,以及文化內(nèi)涵的加深,使學生對該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意識。這種語言意識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在一定語境中運用得到強化。如:學生可以用該表達造句,It really got my parentsgoat when they received a phone from my teacher, who told them I did not finish my homework.學生可以進行對話操練,-It seems that something is praying heavy on you. Whats the matter? -I got my teachers goat yesterday.-What did you do to get his goat? -I missed his class.學生可以設計與該表達相關的練習題,考查對于該表達的形式或內(nèi)涵的理解。另外,學生還可以針對該表達自行設計語境或是編寫故事。
語言意識的初級形式是語感,高級形式是語言思維。語感的形成、語言思維的培養(yǎng)都與語言習得有著直接關系,所以語言習得是語言意識形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導入途徑。若教師在尊重學生生命成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學生的語言習得過程必然順暢。
參考文獻:
[1]鄭曉江.生命困頓與生命教育[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2]Donmall, B. G.; Language Awareness: NCLE Papers and Reports[M]. London: CILT,1985.
[3]Tomlinson Brian. Ten Questions about Language Awareness[J]. ELT Journal,2003(5).
[4]翟象俊.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4(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該論文系上海政法學院校級科研項目《生命化視野下中國英語學習者語言意識研究》(項目編號:2017XJ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