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面臨許多根本性的挑戰(zhàn),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這是提高課堂效率成敗的關鍵。
關鍵詞: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法探討;挑戰(zhàn)
為了培養(yǎng)適應新世紀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需要的創(chuàng)新人才,保證新世紀教育質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須根據社會變革和新的課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中教學優(yōu)化的策略,即打造新課堂,賦予課堂教學與學習新的文化內涵,探索課堂教學新的時代功能,積極實施素質教育,重視對中學生素質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教師應加強內在素質,以便拓寬知識面,提高效率
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覺得乏味,難以聽懂,甚至不想學,也就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面,才能在課堂上發(fā)揮。上課時多穿插一些內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關的一些內容,這樣就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生動有趣。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看一些參考資料和跟本學科相關的科目,以增長知識面,開闊視野。教師一定不能只滿足現有的知識,時代越發(fā)展,要求教師要有越高素質。我們千萬不能像毛澤東同志筆下的“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要經常的給自己充“電”。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一課,講到“紅軍飛渡瀘定橋”時書本中沒有提到指揮這一戰(zhàn)役的是誰,教師就應當通過閱讀一些資料,才懂得是福建閩西長汀籍的楊成武上將,課堂中應當指出,而且還可穿插其它介紹。這樣一來使學生更加注意,同時也覺得更趣味,使得干巴巴的幾個字,拓展開來。
二、教師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的問題相當程度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借助于語言來向學生傳播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除了有內在素質外(即人們常說的“內才”)還需有過人的“口才”。以致上課時能充分發(fā)揮,講起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形象生動,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師上課“語無倫次”,學生學得眉頭苦皺,影響課堂效果。例如《中國歷史》第四冊第6課中《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講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一問題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語言表達能力,講清“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要從當時復雜的形勢來透析,說明清楚國民黨內部親日派何應欽的企圖,如何想奪取統(tǒng)治地位,同時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fā)提出和平解決,最后如何迫使蔣介石接受“聯(lián)共抗日”的主張。教師要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語言,以提高課堂效率。
三、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指人對事物的特殊認識傾向,是人的認識需要情緒表現。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涿兰~斯也曾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苯虒W中由于人類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發(fā)內在動機,特別是個人的興趣常常是影響各門課程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
現行的歷史教材中,每一課都有“課前提示”,它不僅具有導入新課的作用而且還具有多種功能,所以教師要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課前提示”。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課,我都注意使用“課前提示”把課前提示設計成一個個問題,邊講邊問,從而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神圣抗戰(zhàn)的開始》時,我把課前有關提示設計成下列問題,“盧溝橋事變是怎么回事?它標志著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蔣介石是否同共產黨合作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國軍隊是否能粉碎日軍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問:“想知道這些有趣的問題嗎?答案就在這一課里?!边@樣一來,既能指出這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以制造懸念,埋下伏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尋求正確答案,從而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四、合理運用“課前提示”,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提高課堂效率
現行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圖表量的增加。書中配有相當數量的圖表,有歷史地圖、表格、歷史、漫畫等。圖表是教材為學生提供的直觀教具,具有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理解力、記憶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力等方面的功能。歷史知識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這一特點給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面帶來很大的困難,而借助文中的圖表去認識歷史,引導學生神游歷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時代脈搏的跳動,是學習歷史的便捷途徑。在講到《紅色政權的建立》一文中,我充分利用了書中的“圖表”這課中的一幅《怎能忍受那許多人的吸吮》的漫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農民受到地主貪官、污吏、劣紳、軍閥、土豪、帝國主義者等人的剝削和壓迫,被榨取了血汗、變成一個骨瘦如柴的農民。文中的《當時架在農民身上的三把刀》的歌謠:租子重、利錢高、苛捐雜稅像牛毛”,反映了農民所受的剝削重,生活困苦。以及文中提到當時農民很少土地,而且絕大多數沒有土地的情況,這些圖表和文字部分,進行形象而又具體的分析講述,既可加深學生印象,也由此揭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進行土地革命的原因,”可見不少“圖表”既生動又深刻;若能充分運用,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除課堂外,在課余時間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第二課堂,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促進第一課堂,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能力,以提高課堂效率。例如舉行參觀歷史遺址等活動,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歷史教學的吸引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因此,如何上好一門課,除了教師方面,我認為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在一個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知識,完成歷史學習,改變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偏見,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點滴感受。
參考文獻:
[1]李新來.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周刊,2011(39).
[2]戚雪琴.例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與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