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鋒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的重要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因其應用廣泛、變化豐富、隱蔽性強、易于混淆等特點,無可爭議地成為小學生認知上的難點。在教學中靈活巧妙地運用乘法分配律,不僅能解決教學中的諸多問題,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實踐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所言:“數(shù)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shù)臄?shù)學學習方法?!苯處熢诮虒W中既注重學生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又關注了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運算技能的提高。乘法分配律這個知識點老師難教,學生難學。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我在教學中采用“巧抓類型,分層把握”的策略,讓學生在理解乘法分配律本質和基本類型的基礎上建構模型,靈活運用。
一、理解基本類型的“分”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點
乘法分配律即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shù)分別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是(a+b)×c=a×c+b×c。這是乘法分配律最基本的類型,其思維方向是從先求和再求積轉變?yōu)榉謩e求積再求和,形式改變但結果不變。學生要特別注意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shù)分別相乘,再相加中的“兩個數(shù)的和”與“分別”兩個字。即一定要括號外的數(shù)分別乘括號里的兩個數(shù),再把積相加。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分”。
通過教材例題揭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分別相乘”。首先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4+2)×25與4×25+2×25結果相等;再觀察箭頭明白“分別相乘”。其次編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中“分別相乘”?!鞍职趾蛬寢尪紣畚业扔诎职謵畚液蛬寢屢矏畚摇?。最后深化到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即(4+2)的和個25等于4個25加2個25。
這個基本類型常常應用于幾個數(shù)的和(或差)與一個數(shù)相乘的簡便運算中。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順向擴展,掌握一些不同的形式乘法分配律基本類型:(a-b)×c=a×c-b×c;(a+b-d)×c=a×c+b×c-d×c。乘法分配律教學,除了因為它的構成因素多,展開式長一點外,更在于應用中的變化類型復雜。教者只有清晰地把握這些變式類型,才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化難為易。
筆者根據(jù)自身多年教學經(jīng)驗,以一般字母表達式 “(a+b)×c=a×c+b×c”為基本式展開分析,試做如下分類:
1.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換律的變式。這就是將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邊“(a+b)×c”變化為“c×(a+b)”,即需要變化為:c×(a+b)=c×a+c×b。雖然這樣的變化是較簡單的,但是,對于初學學生來說,還是具有了一定困難性。這需要教者有意識地作出多次安排,并要組織學生進行分辨對比。
2.延展乘法分配律項數(shù)的變式。這是順次增加項數(shù)的變化。比如,將c×(a+b)兩數(shù)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變?yōu)槿膫€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即:(a+b+c)×d=a×d+b×d+c×d。
3.兩個數(shù)的和變?yōu)閮蓚€數(shù)差的變式。這是在同級運算之間的拓展,比如(a-b)×c=a×c-b×c。例如:(40+8)×25等,通過這些訓練,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容易地掌握基本類型的簡算方法。
二、理解乘法分配律逆推型的“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質
所謂逆推型,即逆向推收,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運用。對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性變化,即要讓學生既能從左向右思考,也習慣于從右向左逆推。要讓學生善于從計算簡捷性要求出發(fā),靈活地選擇應用乘法分配律展開式的可逆變化方向,是訓練學生熟練計算技能的重要途徑。從一道式子中兩個或三個積之和的形式推收成兩個或三個數(shù)之和與一個數(shù)的積的形式,這是逆向思維的一種類型?!癮×c+b×c=(a+b)×c”“a×c-b×c=(a-b)×c”“a×d+b×d+c×d=(a+b+c)×d”。
例如:76×35+76×65=(35+65)×76=100×76=7600。當學生訓練完上面例子,接著讓學生計算另一算式:24×12-24×2,使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對于減法同樣適應,這些方法學生容易掌握。再次要讓學生通過大量習題練習發(fā)現(xiàn)特點。例 如:練習36×34+36×66等題后,要組織學生思考梳理:(1)一道式子必須是兩個或三個積之和(或差)的形式;(2)而且積中還有一個相同的因數(shù)。這里要特別讓學生觀察理解:(3)變式書寫時兩個積中相同的因數(shù)只能寫一次,即“收”。一個相同的因數(shù)作代表來乘的本質就a個c加b個c等于a加b的和個c或a個c減b個c等于a減b的差個c。為了讓學生好理解,可用具體數(shù)字來證明即4個25加2個25等于4加2的和個25或4個25減2個25等于4減2的差個25。
在乘法分配律逆推型中尤其讓學生反復理解特殊數(shù)“1”參與展開的變化式。即a×b+b=a×b+b×1=(a+1?)×b的形式。這里要求學生把一個確定的數(shù),看作是一個算式,是這個數(shù)與1的積。例如:83+83×99=83×1+83×99,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逆推類型來簡算。
三、理解乘法分配律替代型的“替”掌握乘法分配律的靈魂
所謂替代型,即把接近整十或整百整千的數(shù),用兩個數(shù)的和或兩個數(shù)的差來代替。例如: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99看作100-1等。78×102=78×(100+2),125×81 =125×(80+1),通過替代,把算式就轉化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類型,學生就容易進行簡便運算了。
四、強化指導突出“練”,體會乘法分配律的“巧”
1.個別指導。對該定律理解的困難的孩子,要加強個別的指導。具體是舉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孩子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題,在解題、比較的基礎上理解兩部分積表示的意義,理解括號外的數(shù)要分別乘括號內兩個數(shù)的道理,這樣借助具體事例,形象的進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2.對比練習。針對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結合律混淆的情況,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記性比較、分析,從而掌握。如:25×3×17×4,25×3+17×25比較兩個算式的不同之處,說說算是中分別有什么運算,運用什么運算律才能簡便計算,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區(qū)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區(qū)別。
3.針對練習。針對學生不能靈活應用規(guī)律進行簡算的,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說說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計算更加簡便。如:125×88因為剛學過乘法分配律,學生在計算125×88時,也應用分配律:125×80+125×8,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簡便計算的方法,引導學生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125×8×11,再比一比:哪種方法更簡便?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題目中各個數(shù)的特點,根據(jù)題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這樣才能保證計算的簡便與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