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摘 要:漢語言文學教學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影響。在當今知識時代,漢語言文學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語言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本文從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著重分析了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探索了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路徑,以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路徑
漢語言文學都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們感受中國民族語言文化的輝煌成就,了解中國古典文學。在新課改背景下,高校要積極探索漢語言文學課程改革方式。研究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路徑不僅能夠加強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還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問題
部分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十分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運用理論知識,但是并不一定能夠運用語言現(xiàn)象分析文章,也不一定會運用語言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例如,部分教師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講解時,將精力放在了對其中修辭方法、漢字運用、文學原理等知識的講解上,而文學作品的情感分析則只占教學的一小部分。教師不僅要教授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還要對學生的文學情感進行培育。如果教學目標設定不合理,這一問題將很難得到解決。
2.課程結構問題
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的專業(yè)知識與能力課程不夠完善,沒有開設方法類課程和學科專業(yè)類課程。并且,很多高校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時沒有充分研究選修課的開
3.教學內(nèi)容問題
首先,部分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內(nèi)容不符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所講的專業(yè)知識。例如,一些教師在未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調(diào)研的基礎上,就將國學文學作品作為教學對象。雖說其文學價值較高,但對于文言文掌握程度較低的學生而言,則仿佛是“聽天書”一般,學生難以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nèi)容。其次,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和時代發(fā)展聯(lián)系不夠,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教師出于分享的心理,喜歡將自己喜愛的文學作品作為教學內(nèi)容進行解析。但師生之間年齡差距太大,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不一,容易造成師生文學作品理解的差異化。如當今的大學生對個性化、多元化、新奇的文學作品更感興趣。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1.教育觀念滯后
部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的教育觀念比較滯后,缺乏先進的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和學生觀念,一味堅持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強調(diào)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部分高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師生觀念比較落后,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中心開展課堂教學,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與學生的交流,嚴重影響了學生思考習慣和問題習慣的培養(yǎng)。另外,還有部分漢語言文學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觀念,忽視多媒體技術和先進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效率不高。
2.心理惰性影響
雖然很多漢語言文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關注新課改,對新課改的政策和要求也比較了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并沒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這是因為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的惰性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習慣應用原有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同時部分教師對新課改的成效持觀望或懷疑態(tài)度,缺乏推進教學改革的決心。另外,實施教學改革需要漢語言文學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并深入研究漢語言文學的專業(yè)發(fā)展及漢語言文學教材。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漢語言文學教師認為實施教學改革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沒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
三、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路徑
1.更新教育觀念
高校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重視教學改革。為此,高校應積極宣傳新課改,加強教師和學生對新課改的了解,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開展?jié)h語言文學教學。并且,高校應積極更新師生觀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以學生為中心開展?jié)h語言文學教學,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重視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例如,可以通過每周舉辦文學作品推薦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向全班學生推薦好的文學作品,并說出推薦的理由。最后再由大家集體投票,選出得票最多的文學作品,并將其作為本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點對象,以充分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2.加強教師培訓
首先,高校應組織漢語言文學教師參加專業(yè)培訓,引導其學習最新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專業(yè)能力;其次,應積極組織漢語言文學教師參加教學培訓,加強其對新課程改革知識與技巧的學習,從而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改革能力;最后,應積極組織漢語言文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加強本校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整理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集中全體教師的智慧共同解決問題。
3.實施激勵機制
首先,高校應積極采取物質(zhì)激勵的方式,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效果與教師的經(jīng)濟利益、晉升和評優(yōu)評先掛鉤,向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質(zhì)激勵,激發(fā)其開展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其次,應積極采取精神激勵的方式,在物質(zhì)激勵的基礎上對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表現(xiàn)突出的漢語言文學教師進行多種精神激勵。例如,學校可以給予在教學改革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教師“教壇新秀”“課改標兵”等榮譽稱號,增強其榮譽感和成就感,提高其參與新課改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杜剛.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86-90.
[2]龍安邦,范蔚.試論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兼論我國十年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及其論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4(4):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