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鈞
摘要:高中地理教師課堂觀察量表的開發(fā)應遵循科學性、可行性、選擇性和指向性等原則。開發(fā)途徑有直接使用較為成熟的觀察量表、借鑒使用適合的觀察量表、改良使用適合的觀察量表、根據教學設計開發(fā)觀察量表等。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觀察量表;開發(fā)
課堂觀察是一種以教育教學研究和指導為基本目的的課堂研究活動。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通過深入課堂,憑借耳聽(教學內容、教學語言等)、心感、腦思、手記等方法,借助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及錄像設備等),觀察、了解和體驗課堂教學活動。要開展課堂觀察活動,設計課堂觀察量表是關鍵。筆者經過學習和開展課堂觀察實踐,歸納總結課堂觀察量表開發(fā)的原則和途徑。
一、課堂觀察量表的開發(fā)原則
好的課堂觀察量表能為觀察教師提供明晰的行動指南,為其順利完成課堂觀察活動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地理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科學性原則。課堂觀察量表的設計應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能準確反映地理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和體現教學設計的目標,并能準確反映地理規(guī)律及原理。
可行性原則。課堂觀察量表設計的目的是讓課堂觀察的教師能以此為指導開展課堂觀察活動。量表內容應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課堂觀察所需要的工具、設備等條件,又要具備較清晰的課堂觀察思路和簡潔明了的填寫量表。
選擇性原則。課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由許多確定要素和許多不確定的事件、行為組成,教師不可能系統、真實地記錄課堂所發(fā)生的每個行為和情景。因此,課堂觀察應有選擇性,重點關注教師行為還是學生行為,關注課程性質還是課堂文化,根據觀察目的、觀察者喜好和被觀察者特征等進行選擇,不宜面面俱到。
指向性原則。課堂觀察的內容指向要明確,圍繞主題選擇有價值、值得研究或是觀察者關注的內容,盡量避免現實性不強或針對性不足的主題。
二、課堂觀察量表的開發(fā)途徑
1.直接使用較為成熟的觀察量表
主要借助他人研制的比較成熟的觀察量表對地理課堂進行觀察。如選用吳江林等主編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中,有11個學科11個案例40份觀察量表,這些觀察量表是吳江林老師及其團隊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基礎上,一線教師通過總結教學經驗、經過試用修正完成的,都較為成熟,可以直接使用。還有沈毅、崔允漷教授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一書,共有21份比較典型的觀察量表,很多都可以直接使用。
2.借鑒使用適合的觀察量表
地理學科大量使用地圖、圖片、表格、視頻、動畫等教學素材,地理素材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地理素材資源的應用中,并非簡單的資料疊加,而是對其在分析、篩選、組合和改造基礎上加以合理利用的資源整合過程,整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何合理利用教學素材資源,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教學目標的最終達成,而合適的教學素材資源有效運用是觀察量表進行課堂觀察的關鍵。吳江林等主編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第166~167頁的觀察量表(歷史學科),從“生動性”、“科學性”、“簡約性”、“目的性”等方面設計,科學性和專業(yè)性都很強,雖然運用在歷史學科,但地理學科也可借鑒使用(如表1)。
3.改良使用合適的觀察量表
吳江林等主編《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第168頁“學習目標的達成觀察表”如表2所示,可根據高中地理課題“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fā)”課堂觀察的需要,改良為適合地理課堂觀察的量表。
首先,觀察項目改良。一是“目標提出方式”改為“學習目標呈現方式”,突出“學習目標的達成”觀察點;二是“情境創(chuàng)設”改良為“情境創(chuàng)設(布置任務、背景材料、學習活動條件等)”,方便觀察教師具體操作;三是刪除“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師語言和活動”兩項,因為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適切性”觀察點,不必重復。
其次,教學目標修改預設,由于表2針對歷史學科,即使地理學科不同教師上課,側重點不同也可修改,具體見表3。
4.依據教學設計開發(fā)觀察量表
如前述“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fā)”課堂觀察活動,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兩個學生活動,為觀察其有效性,通過討論課題組列出如下問題并以此設計觀察量表。
問題1:獨立活動中,學生閱讀課文或查找資料花了多少時間?任務完成情況表現怎樣?
問題2:小組合作中,學生交流的參與度如何?氛圍怎樣?花了多少時間?有什么樣的效果?
根據上述兩個問題進行整合,可設計為表4。
又如,某位教師設計的“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中,有小組競賽活動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可設計表5。
三、開發(fā)設計課堂觀察量表一般流程
已有成熟的觀察量表經過實踐檢驗后,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但針對性不夠,自行開發(fā)的觀察量表針對性很強,但受設計者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經驗的限制,也可能缺乏科學性或存在一定偏差。在課堂觀察中,可以使用已有的觀察量表,可以借鑒已有的觀察量表進行改進和補充,也可以自行開發(fā)設計觀察量表。
開發(fā)設計課堂觀察量表主要基于三方面:一是學習文獻資料,即利用文獻資料中明確的知識和原理指導新的觀察量表的設計,以確保觀察量表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二是根據教學設計,依據預設的目標、情境、過程等設計觀察量表,以確保觀察量表的針對性;三是實踐經驗積累,即利用教師長期而復雜的實踐智慧進行觀察量表的開發(fā),以確保觀察量表的情境性。開發(fā)設計課堂觀察量表一般流程如圖1所示?!?/p>
參考文獻:
[1] 吳江林等主編.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