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國
【摘 要】21世紀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fā)展,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傳統(tǒng)的維持性學習方式正在向創(chuàng)新性學習轉變。社會發(fā)展到今天,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及信息技術也廣泛的應用到教學中來,師生之間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了,學生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知識,有時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師知道的還多。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84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充分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從實際出發(f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教師應發(fā)揚教學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師不能代勞。教師的主要任務應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例如在學習“方位角”時,我讓學生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感知、體驗各種方位角的大小和方向。具體做法是這樣的:先把全班同學分成紅、藍兩隊,分別坐于教室兩邊,在教室中間畫上十字形(交叉點為原點),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標出方向。然后由紅、藍兩隊分別派代表向對方提問并指定對方某一人作答,作答人要站到與所提問題相對應的位置上才能得分。如:紅方要求藍方的張三表示出“北偏東450、距離原點100厘米”的位置,則張三就應站到表示該點的位置上。如此輪流提問,大家一齊評判,累計得分,決定雙方的勝負。
二、教師應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
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做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通過學生思考探索,讓他們總結出絕對值的一些重要性質。
三、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某些學生不想學習或討厭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認為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guī)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樂學、愿學、想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我提前兩天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的一些圖片、實物,用硬紙片制作柱體、錐體等模型。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實物和制作好的各種各樣的立體模型,然后再按每兩人一組把這些實物或模型進行歸類并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最后選派一些代表作總結發(fā)言,老師點評,對做得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師也可利用教材中編排的有關內容,如“地磚的鋪設”、“銀行的利率”、“股市走勢圖”、“圖標的收集”、“打折銷售”等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學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fā)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fā)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更為豐富的數學學習資源。例如對“圖案設計”的教學,我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完成以下問題:(1)我喜歡的數學圖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業(yè)的標志圖案;(3)為我們班設計班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網上找到了相當豐富的素材,上課前我先把每個學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學中再進行分類展示。這樣做可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六、結束語
數學課堂是學生思考的天地,教師創(chuàng)設的一切機會都要為了讓學生學會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只有這樣,數學才能展示其精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