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鈺皓
摘要: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率先在當代中國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道路,對豐富、發(fā)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洞蟊娬軐W》體現出的理論與實際、哲學與群眾、思想與時代相結合的精神,對于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國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大眾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當代啟示
在20世紀30年代,由艾思奇著的《大眾哲學》一經問世就受到人民群眾的熱捧,僅在解放前就印行了32版。該書作為“中國學者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開山之作,曾長時期地影響了我國的哲學界”,啟發(fā)和影響著幾代青年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時也給當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提供了豐富經驗和重要啟示。
一、《大眾哲學》的理論貢獻
“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之際,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呼喚新的正確的理論指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眾哲學》的出版,不僅解決了當時人們認識上和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疑難,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理論貢獻。
一是將哲學從騰云駕霧的神秘中解放出來,將哲學與群眾緊密結合。
二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系統(tǒng)闡發(fā),推動其廣泛傳播。
在當時中國,隨著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落潮,來自于西方的哲學流派和產生于本土的傳統(tǒng)哲學等各種文化思潮紛紛涌現,艾思奇一方面不斷批駁各種錯誤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洞蟊娬軐W》盡管是一本通俗讀物,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進行了較為完整和準確的闡述,分別論述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將概念、范疇和基本規(guī)律有機統(tǒng)一。
三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進行了深化研究。
艾思奇在《大眾哲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許多問題的闡發(fā)都包含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特別是對人的認識過程進行了深刻分析。李公樸在序言中強調,“雖然是通俗化的著作,但是也有許多深化的地方。尤其是在認識論方面的解釋,如哲學何以有黨派性的問題,如‘變革的實踐何以能成為真理標準的問題”。
二、《大眾哲學》的主要特點
作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大眾哲學》做到了哲學與實踐、哲學與群眾、哲學與時代有機統(tǒng)一,其本身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釋哲學理論。
《大眾哲學》沒有像一般的教科書那樣板下臉來對哲學的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進行精準的分析,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典故為引線,在形式上采用日常對話聊天式的通俗語言,將哲學原理滲透其中,深入淺出地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符合人民群眾的認知習慣,收到較好的效果。二是從大眾的思想實際出發(fā),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為人民大眾所掌握,哲學的生命力才是持久的,才能變成指導社會變革的巨大的物質力量?!睘榱吮阌谄胀癖姷睦斫夂驼莆?,《大眾哲學》在內容設計上十分注重使用群眾生活身邊的日常事物、人們普遍熟知的歷史事件和民間諺語來闡述哲學理論。他曾形象地將《大眾哲學》比喻成讓一般群眾能消化的“一塊干燒的大餅”,而不是讓闊少們享用的“裝潢美麗的西點”,他“希望這本書在都市街頭,在店鋪內,在鄉(xiāng)村里,給那些失學者們解一解知識的饑荒”。艾思奇通過事理結合的方式將產生于西方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用中國化的言說方式傳遞給了人民群眾。又給讀者以啟示和思考,符合人民群眾的思維實際,便于群眾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接受。
三、《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現實啟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社會的面貌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眾化的任務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迫切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開山之作,盡管也存在著諸如對學術理論研究重視不夠等不足,但對于當前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新發(fā)展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每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誕生之初就屬于大眾的哲學,但“本質上屬于人民大眾的哲學并非天然地具有大眾化的普及的形式”,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的自覺努力。當前哲學與生活部分脫節(jié)的現實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要求哲學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實際行動向人民群眾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每一名哲學理論工作者都應該做到,既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準確把握基本原理,又要關注社會生活實際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實踐,關注大眾需求、回應大眾關切、解答大眾困惑,在不斷探索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群眾的有機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進程。
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應堅持群眾路線,立足于群眾的思維習慣和實際進行普及宣傳。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中,應以艾思奇《大眾哲學》為榜樣,從農民、商人、學生等一般群眾的表達方式、思維習慣和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語言而不是晦澀難懂的學術語言來表達思想,要與群眾平等的交流探討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要通過對事例的深刻剖析來闡述道理而不是高度抽象的概念邏輯演繹。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一元指導地位,就應始終站在大眾的立場上,把抽象的理論用平實質樸的語言講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讓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限度地親近大眾,把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引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必須與時俱進,關注和解決時代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真理吃透,用以回答中國的實際問題,在與實際的結合中升華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成果,并使之通俗化、大眾化,為群眾所接受,這是《大眾哲學》成功的最重要的內在原因?!瘪R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始終關注時代主題,要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毛澤東選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艾思奇.艾思奇全書(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