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fā)明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兒低血糖癥的臨床表現特點、致病危險因素及臨床治療情況。方法:選擇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回顧性分析70例患兒臨床癥狀表現、致病因素及治療和預后效果。結果:70例患兒中有32例患兒表現出異常癥狀,占比為45.71%,主要表現有刺激反應能力低下、煩躁不安、四肢震顫、發(fā)紺等;對70例患兒的病因分析顯示,致病危險因素主要為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孕母體糖尿病、喂養(yǎng)不當、感染、窒息等;70例患兒經連續(xù)72小時干預治療后,血糖水平及臨床癥狀均得到改善,治療后血糖水平為(3.85±0.51)mmol/L,血清胰島素水平為(9.27±0.22)μU/mL,血糖水平顯著高于出生時(P<0.05),胰島素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所有患兒均痊愈出院。結論:新生兒低血糖癥的危險因素多樣復雜,孕產婦在妊娠期要定期產檢、合理飲食,對合并有低血糖癥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要加強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監(jiān)測,密切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及早發(fā)現及時糾正,以避免低血糖狀態(tài)下對患兒神經及腦損傷,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
[關鍵詞]新生兒;低血糖癥;臨床特點;危險因素;治療效果
新生兒低血糖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糖代謝異常疾病,臨床發(fā)生率為0.1%~1.2%,病因多樣復雜,常見的多由于胎齡不足、母體妊娠糖尿病、過低出生體質量、開奶延遲及新生兒窒息等。在持續(xù)低血糖狀態(tài)下,長時間血糖過低會對的新生兒的腦組織及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可引發(fā)有中樞系統的后遺癥,對患兒日后生長發(fā)育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許多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在出生時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在院期間不易察覺且難以通過主觀判斷,極易被原發(fā)病干擾,漏診時有發(fā)生。本文作者將以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患兒作為案例,對新生兒低血糖癥臨床表現特點、危險因素和治療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綜合闡述本院在新生兒低血糖癥的研究成果,以提高早期確診率,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胎齡28~40周,平均胎齡(38.95±2.06)周,出生體質量1600~3900g,平均體質量(2825±508)g,其中男嬰37例,女嬰33例,所有患兒均符合低血糖癥診斷標準,所有患兒病歷檔案資料完整。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70例患兒病例檔案,對患兒臨床癥狀、診斷結果及病因進行梳理統計。新生兒在確診低血糖癥后,有臨床癥狀表現根據患兒的體質量給予2mL/kg的10%葡萄糖溶液靜脈推注,并以每分鐘6mg/kg的劑量進行靜脈滴注,提高血糖含量,以盡快糾正患者的血糖水平。對于無癥狀表現的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盡快喂養(yǎng),若患兒喂養(yǎng)條件無法滿足則根據血糖水平給予葡萄糖靜脈滴注給藥進行糾正。所有患兒在葡萄糖治療期間,每1小時對患兒的血糖進行監(jiān)測,根據血糖水平調整靜脈滴注的葡萄糖液濃度至患兒的血糖水平恢復正常。在新生兒低血糖糾正過程中要嚴格控制避免一次性高血糖反應發(fā)生,在正常血糖維穩(wěn)48小時以上后方可進行原發(fā)疾病的治療。
1.3統計學處理
采集70例患兒臨床癥狀表現、致病因素及治療和預后效果等相關指標,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治療前后各指標差異的比較采用檢驗水準α=0.05進行分析。
2結果
2.170例患者臨床表現特征分析
調閱70例患兒病歷檔案統計患兒的臨床表現情況,結果顯示,70例患兒中有38例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表現,占比為54.29%,另32例患兒表現出異常癥狀,占比為45.71%,主要表現有刺激反應能力低下、煩躁不安、四肢震顫、發(fā)紺等。詳見表1。
2.270例患兒致病危險因素分析
對70例患兒的基本情況和致病因素進行整體性分析比較,結果顯示,新生兒伴隨有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孕母體糖尿病、喂養(yǎng)不當、感染、窒息等因素的具有較高低血糖癥發(fā)病率,不同胎齡、出生體質量及母體有無妊娠糖尿病的新生兒其發(fā)病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70例患兒治療及預后效果分析
分析70例患兒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結果顯示,70例患兒經連續(xù)72小時干預治療后,血糖水平及臨床癥狀均得到改善,治療后血糖水平為(3.85±0.51)mmol/L,血清胰島素水平為(9.27±0.22)μU/mL,血糖水平顯著高于出生時(P<0.05),胰島素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所有患兒均痊愈出院,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3討論
在妊娠期間,胎兒僅可通過胎盤從母體中吸收葡萄糖,母體的血糖及胰島素分泌產生情況直接影響胎兒的血糖。在分娩階段,產婦的體能消耗增加,糖代謝能力提高,產婦的血糖水平會適當減少,導致新生兒出生階段從母體中獲取的葡萄糖量減少,出現低血糖癥反應。在胎兒娩出后,新生兒哭鬧行為及其他活動提高了自身糖代謝能力,在喂養(yǎng)延遲狀態(tài)下葡萄糖攝取量不足,極易導致患兒出現低血糖癥。臨床有研究指出,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臨床癥狀無明顯特異性或常出現有無癥狀現象,患兒在血糖水平低于1.2mmol/L會出現有早期癥狀,患兒的癥狀表現程度與血糖水平密切相關。然而,新生兒血糖水平越低則對大腦皮層及神經系統的不良影響越為嚴重,可導致皮層多面積處于抑制狀態(tài),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在低血糖的初發(fā)期及時確診和盡早干預糾正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2例新生兒低血糖癥癥狀患兒主要有刺激反應能力低下、煩躁不安、四肢震顫、發(fā)紺等臨床表現;對70例患兒的病因分析顯示,致病危險因素主要為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孕母體糖尿病、喂養(yǎng)不當、感染、窒息等。對于合并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應當積極做好低血糖癥的預防和治療工作。在早產兒和低出生體質量新生兒娩出后,應當盡早開奶喂養(yǎng)或提供腸道營養(yǎng)支持,及時進行外源性葡萄糖的補充,就診低血糖反應。對于妊娠糖尿病產婦的新生兒,在出生后采集足部靜脈血樣樣本進行血糖檢測,若出現血糖在2.2mmol/L以下時立即采取葡萄糖給藥就診治療,盡早干預。新生兒低血糖癥患兒個體差異大、病情復雜,在血糖調節(jié)治療中患兒的耐受程度存在差異,需求定期檢測血糖以調整劑量,防止誘發(fā)高血糖對患兒造成損傷。
綜上所述,新生兒低血糖癥的危險因素多樣復雜,孕產婦在妊娠期要定期產檢、合理飲食,對合并有低血糖癥高危因素的新生兒要加強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監(jiān)測,密切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重視無癥狀低血糖患者的治療,及早發(fā)現及時糾正,規(guī)范葡萄糖糾正治療流程,以避免低血糖狀態(tài)下對患兒神經及腦損傷,提高新生兒生存質量,積極開展原發(fā)病的治療以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