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霞
(黑龍江省林口林業(yè)局中學,黑龍江牡丹江,157621)
摘 要:在高中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除了通過驗證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究性實驗使學生達到提高動手能力,了解實驗和方法、驗證書本上所學知識目的。本文分析和探討了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四點做法。
關鍵詞:高中生特學實驗 實驗能力 四步法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針有多種因素影響、干擾實驗結果,致使實驗失敗。此時,實驗分析就顯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因素,使實驗獲得成功;另一方面,還可以總結出經(jīng)驗教訓,甚至可能還有意外的收獲、新的發(fā)現(xiàn),這在科學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育學生正確地看實驗的成功與失敗、教給學生進行實驗的一般方法、初步培養(yǎng)學生實驗分析的能力還是必要的!
一、實驗分析的一般方法——“四步分析法”
總結歸納成“四步分析法”,即從取材、藥品與試劑、步驟及操作、顯微鏡的使用四個方面對實驗進行分析的方法。
(一)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確取材是實驗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學生實驗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確引起的,因而在實驗分析時,要首先考慮取材是否正確,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準確切取洋蔥根尖生長點部位,是實驗成功的前提,一些學生制成的裝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細胞,就是因為切取部位不正確導致的,即沒有選準根尖的生長點部位。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取材部位應該是在新鮮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的紫色較深處。而在內表皮或紫色很淺的部位取材,往往觀察不到或僅有很少紫色液泡。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選取的葉片要肥厚、色濃,而老葉、發(fā)黃的葉子則不能選取。
(二)第二步:藥品與試劑分析
藥品與試劑的量、濃度、純度等都是影響實驗正確結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檢查,不能忽視。
1.關于量的問題。有些實驗對藥品與試劑的量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有“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中,有機溶劑無水乙醇過多,會使色素濃度降低,減少濾紙條上色素的量,使分離效果不明顯;若無水乙醇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離時,向燒杯中倒入層析液時,其量的標準是液面不能超過1厘米(距燒杯底),否則將沒及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層析液中去了,結果在濾紙條上得不到相應的色素分離圖譜。
2.關于濃度問題。實驗中,規(guī)定的濃度,都是人們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認為最適合的。實驗員在實驗前配制藥品與試劑時,濃度要配準,否則將會影響學生實驗,如蔗糖溶液濃度較高時(高于30%),會使細胞因發(fā)生強烈質壁分離而失水過多,導致細胞死亡,不能復原。
3.關于純度問題。有的實驗對試劑的純度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溶液中混入還原性糖或其他原因導致蔗糖水解,這樣的溶液也會與斐林試劑水浴加熱時發(fā)生顏色反應,從而影響實驗效果。如果所用蒸餾水中混入雜質陽離子,或用自來水代替,則漂洗時,不僅洗去了浮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而且也會把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交換下來;在對比實驗中,含雜質陽離子的蒸餾水也會變藍。
(三)第三步:步驟及操作分析
1.漏做某個實驗步驟。實驗步驟不能少,如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中,根尖用鹽酸和酒精混合液解離后,若不經(jīng)漂洗直接染色或漂洗時間太短,則染色效果極差。因為根尖上附著的鹽酸將和堿性染料起中和反應,從而影響著色;制片時,用鑷子尖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上再加一片載玻片后,用拇指輕輕地按壓載玻片,這一步也易漏掉。
2.操作方法錯誤。在具體操作某個步驟時,沒有按規(guī)定方法做,肯定會影響實驗結果,如臨時裝片制作時,有的學生將蓋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這樣制成的裝片中,氣泡較多,嚴重影響觀察。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應用鑷子撕取洋蔥表皮,而不少學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較厚,這樣在顯微鏡下也就看不到單層細胞,觀察時要把制成的裝片先放在低倍鏡下觀察,掃視整個裝片,找到分生區(qū)細胞,再換成高倍顯微鏡仔細觀察,否則觀察效果不理想。
3.操作不嚴格。如“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解離時間不夠,根尖組織細胞相互分離不好,染色時間不夠,漂洗的時間或次數(shù)不足染色體著色淺。制作洋蔥表皮臨時裝片時,未將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開來:做質壁分離復原實驗時,滴入清水的次數(shù)少,濾液細線劃得不細不齊都會對實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
(四)第四步:顯微鏡的使用分析
須用顯微鏡的實驗,有時會因為顯微鏡的操作,鏡頭污染等問題,而影響觀察,看不到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或結。顯微鏡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如對光程序、高倍鏡觀察程序等。有的學生不按程序操作,結果既耽誤了時間,又觀察不到相應的結果,而且易損壞顯微鏡。例如常有學生在用高倍鏡觀察時,把蓋玻片壓碎了,弄臟了鏡頭,就是由于這些學生在下降鏡筒時,眼睛看的是目鏡而不是物鏡,這樣,鏡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確的程序應該眼睛看著物鏡,同時下降鏡筒,讓物鏡接近裝片,然后眼看目鏡、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直至觀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鏡或物鏡頭被嚴重污染,焦距沒有調好、放大倍數(shù)不夠、視野較暗、標本不在通光處的中心位置等諸多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觀察。
二、“四步分析法”的應用
“四步分析法”可以在實驗課上講授,也可以在實驗(理論)專題復習課中講授。在具體的實驗分析或解題過程中,既可順次運用,亦可綜合運用,具體問題,靈活分析。
例1: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在顯微鏡視野里,幾乎看不到分裂細胞,試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從取材角度看,可能是沒有取準生長點部位導致的;②從步驟及操作角度看,可能是沒有壓片過程導致標本太厚,看不到單層細胞;③從顯微鏡使用角度看,可能是沒有移動尋找。
例2:在“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質壁分離后進行復原時發(fā)現(xiàn)復原效果較差,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分析:①蔗糖溶液在配制時,濃度過大,質壁分離強烈,細胞失水過多而死亡;②質壁分離時間長了,未及時復原,細胞死亡;③滴入清水次數(shù)少或只滴入一次。
例3:驗證酶具有專一性實驗中,在做對比實驗時,蔗糖溶液也變磚紅色了,分析其原因。
分析:①蔗糖中混入了可溶性還原糖;②蔗糖溶液不是現(xiàn)配現(xiàn)用等原因使其水解了。
三、總結
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四步分析法”緊扣教材,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容易被學生接受并掌握,而且經(jīng)過嘗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