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顏曉軍、徐凱凱編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2015年春天,國際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書畫鑒定家、書畫家、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先生應浙江大學藝術學系邀請,受聘擔任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并在浙江大學開啟了為期45天的“中國書畫鑒定與藝術史”系列講座。此后,傅先生受邀在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故宮博物院、魯迅美術學院、吉林大學等全國各地院校和科研機構巡回演講。是年秋季,傅先生又折返四川省博物院、四川大學等地講學。期間,還漂洋過海,遠赴美國加州、日本新渴等地演講。一年時間內,傅先生在海內外巡回演講達三十次之多現(xiàn)場聽眾逾萬人,反響強烈。
為了讓更多的中國書畫愛好者從中受益,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和浙江大學出版社將最重要的十二場演講錄音,匯編整理成《傅申書畫鑒定與藝術史十二講》一書。傅申先生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審閱了書稿。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白謙慎教授欣然為本書題寫書名。該書為大十六開,硬精裝,全彩印刷,452頁,附圖四百余幅。
這十二講分別為書畫鑒定通則散論并舉例(上),書畫鑒定通則散論并舉例(下),懷素《自敘帖》之我見,對日本所藏數(shù)件五代及宋人書畫之私見,黃庭堅《砥柱銘》墨跡卷的確認——附論書法鑒定問題,董巨派名筆:《富春卷》與《剩山圖》原貌,董其昌、龔賢與前新安派,書畫船——中國文人的“流動畫室”,乾隆丙寅(1746):乾隆在書畫鑒藏史上的豐收年,乾隆皇帝《御筆盤山圖》與唐岱,《石渠寶笈》初編編者梁詩正及三編編者黃鉞的研究,前所未有的大時代,并附導言《我的學研機緣》。書畫鑒定作為一門傳統(tǒng)學問,自有其發(fā)展之脈絡,然未明其詳者往往將其視作玄妙之物而不得要領。傅申先生則從個人成長的經歷開始談起,娓娓道來,討論了鑒定心理對鑒定結果的影響、時代風格與大師之間的相互關系、書畫中的多胞本問題象
傅申,字君約,1937年出生。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1968年赴美入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攻讀中國歷史專業(yè),獲博士學位。歷任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耶魯大學副教授、佛利爾暨沙可樂美術館中國美術部主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F(xiàn)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書畫史與書畫鑒定,著有《Studiesin Connoisseurship:Chinese Paintings from the Arthur M.SacMer Collection in New York and Princeton》、《書史與書跡——傅申書法論文集》、《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海外書跡研究》、《張大千的世界》(與陸蓉之合著)等,編有《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與中田勇次郎合編)、《董其昌の書畫》(與古原宏伸合編)等。
責任編輯: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