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秋瑾
在明代“吳門四家”中。唐寅(1470-1523)與文徵明(1470-1559)的人生經(jīng)歷及交游可謂耐人尋味。兩人均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訂交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兩人性格相異而一生交誼深厚。
關于兩人的交游,前人的著述涉及不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年譜類著作,另一類是研究著作。第一類中。江兆申于1977年出版的《文徵明與蘇州畫壇》是較早的文徵明年譜:周道振于1998年出版的《文徵明年譜》則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全書近65萬字,征引書目多達881種,可謂翔實厚重。唐寅年譜,早年出版的有閬風編《唐六如年譜》(1932年10月出版《清華周刊》第三十八卷第四期。附在《唐六如評傳》之后)、楊靜庵編《唐寅年譜》(1947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溫肇桐編《唐伯虎先生年表》(1941年世界書局出版《明代四大畫家》)、江兆申編《六如居士之書畫與年譜》(1969年春出版《故宮季刊》第三卷第三期)。此外蘇州書畫家崔護編著的《唐寅年譜》于1996年自行出版,側重唐寅一生的繪畫情形。周道振的《唐寅年表》涉及唐寅交游范圍極廣。還有一些以唐寅為主題的書后附有唐寅的年表。均較為簡略。最新的研究成果為2007年蘇州大學楊繼輝的碩士學位論文《唐寅年譜新編》。此文對上述諸種唐寅年譜大多有詳細評述,博采眾長,是已有的唐寅年譜中最可采信的一種。遺憾的是,作者雖提到周道振先生編的《唐伯虎全集》,但對其中的《唐寅年表》未曾提及。
相關研究著作中。江兆申先生于1976年出版的《關于唐寅的研究》影響很大,書中就唐寅與沈周、文徵明、仇英、祝允明、徐禎卿、周臣、杜堇、張靈的交往進行了專門論述。書中只是簡略地討論了他們彼此問的關系,誠如作者所言“假如詳細研討,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寫一篇專文”。美國藝術史學者艾瑞慈等。也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文徵明研究”,特別是哈佛大學的葛蘭佩寫出了博士論文《文徵明:明代藝術家與好古者》,主要運用風格分析的方法,追蹤文徵明畫作中的各種圖像來源。DorisJungChuTai;在1979年提交給匹茲堡大學的博士論文《唐寅(1470-1524)及其藝術》中重點分析了,唐寅和沈周、唐寅和周臣的關系。葛蘭佩還出版了關于唐寅研究的專著。談到了文、唐之間的交往并列出了重要事件。美國學者高居翰的《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專列《文徵明及其追隨者》一章,有文徵明的生平傳略和交游情況,開篇就簡短分析了唐寅和文徵明的關系。他還著有《唐寅與文徵明作為藝術家的類型之再探》—文,論證了“由唐、文二人為代表的傳記類型如何與他們繪畫中可以辨別的主題與風格特征緊密相關,而這又何以適用于解釋其他的明代畫家,他們不是歸入唐寅類,即可歸入文徵明類”??侣筛裨凇堆艂芬粫摹啊?、同儕、同輩”章節(jié)敘述了兩人交往的某些片斷。石守謙研究蘇州的送別圖時以文徵明的《雨余春樹》為重點。也談到唐寅的《金閶別意》。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買艷霞于2010年提交的博士論文《唐寅研究》和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鄧曉東博士所著《唐寅研究》均有專章討論唐寅的交游,不過他們的著述都未專列唐寅和文徵明兩人。因此,筆者認為,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將唐寅和文徵明的交游進行專門梳理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較為詳細地考察兩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關系的變化。討論兩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相互影響。
本文主要以周道振《文徵明年譜》和楊繼輝《唐寅年譜新編》的記載為線索,結合其他文獻資料和相關圖像,對唐寅與文徵明的交游展開考索,力求呈現(xiàn)這兩位明代吳地重要的文人書畫家一生的交誼狀況。根據(jù)兩人的生平事跡,筆者將兩人的交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敘述。
第一階段(1485-1499)
第一階段是從兩人16歲訂交至30歲文徵明父親文林去世,這一階段唐寅與文林(1445-1499)、文徵明父子結識并展開交往。唐寅與文氏父子開始交往的時間可從《唐伯虎全集》卷五《送文溫州序》及同卷《與文徵明書》中推算得知。在文、唐結交之前。文徵明13歲至15歲之間隨同父親在博平縣(原為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縣)居住,文林為當?shù)乜h官。成化二十一年(1485),文林參加朝廷考績回京師,被補授為南京太仆寺丞一職,隨后請假回蘇州,文徵明皆隨侍。就在文氏父子返回故里期間,唐寅與文徵明訂交,唐寅還經(jīng)常去文家向文林請教。
在兩人16歲至30歲這段時間的交往中。較為重要的事件有:
一、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兩人20歲左右,在文學上有共同追求,他們隨同祝允明(1460-1527)、都穆(1458-1525)倡導古文辭,彼此文酒唱酬,不問時日。這在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三《題希哲手稿》、卷二十五《上守溪先生書》以及沈敕《荊溪外紀》卷十五文徵明《大川遺稿序》中都有相關記載。
二、弘治八年(1495)兩人26歲時,文徵明曾過訪唐寅家飲酒并留有詩篇。是年兩人曾商酌繪畫方法,認為作畫應以六朝為師,設色行墨應以閑淡為貴。又推崇李唐(1066-1150)為南宋畫院之冠,認為他畫中山林丘壑的布局超過了唐代人,而初學畫者應當在構圖、布局上下功夫。要將李唐作為標準向其學習。
四卷本《甫田集》卷一錄有文徵明在這一年所寫的《飲子畏小樓》:‘今日解馳逐。投閑傍高廬。君家在皋梳喧闐井市區(qū)。何以掩市聲,充樓古今書。左陳四五冊,右傾三二壺。我飲良有限,伴子聊相娛。與子故深密,奔忙坐闊疏。旬月一會面,意勤情有余。蒼煙薄城首,振袖復躊躇。”詩中描述了唐寅家雖在鬧市中。但由于小樓上富有藏書而遮蔽了市井喧鬧之聲。當時兩人的交往非常密切。十天至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就要會面,飲酒聊天、讀書作詩,待到蒼煙日暮之時,詩人還舍不得離去。年譜中還記載,同年十二月廿日,文徵明曾借觀唐寅所藏宋黃伯思著《東觀余論》。并有題。
這一年兩人有關繪畫的討論,有兩條記錄可作參考。其一為文徵明在畫上的題跋:“此余四十年前所作,當時與子畏言:‘作畫須六朝為師。然古畫不可見,古法亦不存。漫浪為之,設色行墨,必以閑淡為貴。今日視之,直可笑耳。然較之近時濃涂麗抹。差覺有古意。不知鑒賞家以為何如?嘉靖乙未九月十一日?!逼涠彩钱嫲希骸坝嘣鐨q即寄興繪事,吾友唐子畏同志,互相推讓商榷,謂李唏古為南宋畫院之冠。其丘壑布置。雖唐人亦未有過之者。若余輩初學,不可不專力于斯,何也?蓋布置為畫體之大規(guī)矩,茍無布置,何以成章?而益知唏古為后進之準……嘉靖癸巳二月五日,文徵明識于悟言室。”這兩條記載相當重要,從中可以了解兩人青年時代在繪畫方面的主要觀點,但這已是文徵明在唐寅去世十余年以后的1535年(嘉靖乙未)和1533年(嘉靖癸巳)的兩次追憶。第一條中“直可笑耳似乎否定了年輕時追求作畫以六朝為師、設色行墨以閑淡為貴的想法,但仍覺得自己當時的畫作頗有古意,不同于后來設色濃麗的畫法。第二條強調(diào)學畫者要重視“布置”,也就是在構圖上的經(jīng)營謀略,在這方面特別推崇李唐,認為他是后學的楷模。
除了文徵明的畫跋以外,書畫著錄中還能看到唐寅用李唐畫法作畫的記載?!豆欧议w書畫記》卷十四《明唐解元溪橋聽笛圖立幅》:“松林夜月水榭中,一人臨窗吹笛,一客旁坐,一童子侍。對岸橋上坐二叟,一童子抱琴侍。立幅首‘溪橋聽笛。正德庚辰七月既望用李唏古筆法畫于桃花庵。晉昌唐寅。行書四行,押尾‘唐白虎陽文方印一,‘六如居士陽文方印一?!闭赂綖?520年??芍水嫗樘埔?1歲時所作。然《古芬閣書畫記》的可信程度存疑,因而此畫不知真假。另有一例是《唐六如仇十洲云槎圖》,此圖收入有正書局本《中國名畫》第二集,畫上分別有文徵明和文彭的題跋。文彭跋云:“……此卷《云槎圖》。乃唐子畏、仇實父所作。子畏仿李唐,實父仿趙千里,俱極精妙……三橋文彭?!毖芯空咭沧⒁獾教埔鷱闹艹寄抢飳W到了脫胎自李唐的風格。
三、弘治十一年(1498)冬閏月,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追和元代倪瓚(1301-1374)《江南春》詩,唐寅也有和詩。根據(jù)《文徵明年譜》記錄,現(xiàn)蘇州市怡園碧梧棲鳳館前壁問有文徵明、唐寅所書和《江南春》詩的石刻一塊。
“元四家”之一的倪瓚曾經(jīng)寫過《江南春》詩。弘治(1488-1505)年間。吳縣人許國用得到倪瓚《江南春》手跡。引起吳中文人爭相唱和。文徵明、唐寅和詩的書條石呈現(xiàn)的就是這件事。筆者專程進行了實地考察。蘇州怡園內(nèi)的碧梧棲鳳館為園主讀書治學之所,取自居易“棲鳳安于梧,潛魚樂于藻”詩意,館藏梧蔭深處。館門外左前壁有—方書條石,書條石上并列了文徵明與唐寅的書跡,從右至左分別是文徵明的兩次和詩和唐寅的詩詞。文徵明和《江南春》的詩作分別作于弘治戊午(1498年,29歲,落款“文壁”)和嘉靖庚寅(1530年,61歲,落款“文徵明”)兩個時期。第一次的和詩為年輕時眾人唱和時所作,跋云:“追和倪先生《江南春》二篇。篇后題元舉者,蓋王元舉兄弟。克用為虞勝伯別字也。弘治戊午冬閏,文壁?!焙竺嬖俸偷木売桑现杏涊d道:憶起當時和諸公一起唱和,苦于韻險,而石田先生(沈周)當時已八十有余,卻四和之,才情不衰,令大家驚嘆,一晃先生去世20年,而自己也老了,正好展誦先生遺作,有感兩和之?!胺歉覡幠苡谙壬嗔囊灾滤郎鏆{之感爾”。這段文字不僅充滿了文徵明對老師的尊敬與追憶,也充滿了對世事光陰的感慨,又將一樁文人間的韻事留于世人。兩次和詩前后相隔30年。文徵明的小楷書法愈加平和精勁。后有唐寅正德丁丑年(1517年,48歲)的和詩。后半段為:“人命促,光陰急,淚痕漬酒青衫濕。少年已去,追不及,仰看烏沒天凝碧。鑄鼎銘鐘封爵邑。功名讓與英雄立。浮生聚散是浮萍。何須日夜苦蠅營?!笔菍θ松怅幍囊环锌?。唐寅不僅有和詩,還曾畫有《江南春圖》。根據(jù)《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卷十四的記載,此圖現(xiàn)藏廣州美術館。
過云樓主人顧文彬曾經(jīng)收藏過與《江南春》有關的書畫合卷,《過云樓書畫記》畫類四收錄了《文衡山補圖云林江南春卷》。根據(jù)記載可知,卷首為昆山黃沐為許國用題寫的篆書“江南春”三字后面是倪瓚書跡《江南春》二章,接著是文徵明署款繪于嘉靖庚寅年(1530)的《江南春圖》。再后面是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九人應許國用之請的和辭。書條石上文、唐二人的書跡,應是從園主收藏的這件書畫作品而來。為何只選他們二人的書跡刊刻上石,是否能反映園主對二人書法的偏愛呢?應當注意的是,九人的和詩并非作于同一時間,這也能解釋書條石上題跋時間為何有差異。
四、弘治十一年(1498)兩人29歲時同赴應天府參加鄉(xiāng)試,唐寅中解元,文徵明未考中。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赴京師參加會試。因科場案被連累下獄,后被廢黜為吏。是年文徵明父親文林去世。唐寅往文家吊唁并寫有《祭文溫州文》。
在這一階段的交往中。兩人性情的差異已顯露無疑。在明清文人的記載中,文徵明為人嚴謹,不近女色,唐寅則放誕不羈,甚至屢屢狎妓。但這沒有影響兩人的密切交往。除上述重要事件以外。還有一些詩文唱酬能反映兩人的深厚情誼。如弘治四年(1491)文徵明在前往滁州探望父親期間,唐寅非常想念他,曾夢及文徵明,因此作詩以寄,但詩作沒有留存下來。我們只能從文徵明的《答唐子畏夢余見寄之作》推知此事:“故人別后千回夢,想見詩中語笑嘩。自是多情能記憶。春來何止到君家?!蔽尼缑鲝奶埔脑娭凶x出了他的思念。也讀出了他談笑風生的樣子。弘治七年(1494)前后。唐寅的父親、母親、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唐寅在悲痛之余,更加跌宕無羈,不問家業(yè)。文徵明作詩勸諫,希望好友能夠振作?!陡μ锛肪硪挥小对乱沟悄蠘怯袘烟谱游贰芳啊逗喿游贰穬墒自?。后一首“落魄迂疏不事家,郎君性氣屬豪華”直接點明了唐寅的境況,最后兩句“只應郡郭聲名在,門外時停長者車”可視為對唐寅的鼓勵,“你已經(jīng)聲名在外了,長輩都愿意折輩與你交往”,言下之意,唐寅要珍惜自己的名聲。
第二階段(1500-1514)
第二階段是從兩人31歲至45歲壯年時期,這一階段他們的友誼經(jīng)歷波折。較為重要的事件有:
一、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科場案歸家卮因海內(nèi)以之為不齒之士,又夫妻反目,于是撰寫長文致文徵明,表達自己的心緒和志向,言辭甚為哀楚。又將遠游將其弟托付給文徵明。
在《與文徵明書》中,唐寅寫道:“寅白徵明君卿:竊嘗聞之,累吁可以當泣,痛言可以譬哀……茲所經(jīng)由,慘毒萬狀:眉目改觀,愧色滿面。衣焦不可伸,履缺不可納:僮奴據(jù)案,夫妻反目,舊有獰狗,當戶而噬……此外無他談,但吾弟弱不任門戶,傍無伯叔,衣食空絕,必為流莩。仆素論交者,皆負節(jié)義:幸捐狗馬余食,使不絕唐氏之祀,則區(qū)區(qū)之懷,安矣樂矣!尚復何哉?唯吾卿察之!”從這篇長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唐寅在遭遇科場案之后,將文徵明視為他值得信賴的朋友,向他傾訴衷腸,還拜托他在自己遠游期間照顧胞弟。
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并銘》中記載。在科場案之后,唐寅心灰意冷,轉而喜好佛教,并根據(jù)《金剛經(jīng)》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之偈語。自號“六如居士”。在這一時期,唐、文之問有詩歌唱酬,文徵明的和詩留存至今。四卷本《甫田集》卷一《夜坐聞雨有懷子畏次韻奉簡》:“皋橋南畔唐居士,一榻秋風擁病眠。用世已銷橫槊氣,謀身未辦買山錢。鏡中顧影鸞空舞。櫪下長鳴驥自憐。正是憶君無奈冷蕭然寒雨落窗前?!边@首詩寫出了唐寅科舉案后落寞凄涼的境況。若是將此詩與前文所引《月夜登南樓有懷唐子畏》及《簡子畏》等詩連起來讀,便可感受到文徵明在唐寅遇到困境后同情其遭遇并加以微諷的態(tài)度,這是朋友問真摯情感的流露,卻也為日后兩人產(chǎn)生矛盾埋下了伏筆。
二、弘治十六年(1503),唐寅34歲之時,由于郁郁不得志,他更為任達自放,常寄情于風月。文徵明曾規(guī)勸他,他寫有《答文徵明書》,言辭激烈,強調(diào)自己與文徵明品性的不同,似乎并不能接受規(guī)勸。兩人關系幾致失和。
《答文徵明書》全文為:“寅頓首,徵明足下,無恙幸甚!昔仆穿土擊革,纏雞握雉,參雜輿隸屠販之中,便投契足下。是猶酌浞沚以錛饎,采葛覃而為締絡也。取之側陋,施之廊廟冠劍之次,人以為不類:仆竊謂足下知人。比來癡叔未死,狂奴故若:遂致足下投杼,甚愧甚愧!且操奇邪之行,駕孟浪之說,當誅當放,載在禮典,寅故知之。然山鵲莫(暮)喧,林鶚(鶚)夜眠;胡鷹聳翮于西風,越鳥附巢于南枝:性靈既異,趨從乃殊。是以天地不能通神功,圣人不能齊物致:農(nóng)種粟,女造布,各致其長焉。故陳張以俠正,而從斷金之好:溫荊以偏淳,而暢伐木之義。蓋古人忘己齊物,等眾辯于觳音:出門同人,戒伏戎之在莽也。寅束發(fā)從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飾,用觸尊怒。然牛順羊逆,愿勿相異也。謹復?!?/p>
唐寅寫這封信件的緣由現(xiàn)在已不可得知。如果文徵明給他的信件內(nèi)容能夠保存下來。我們便可了解更多兩人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在兩種年譜中,唐寅寫此文的時間均定為1503年,江兆申先生則定為1505年。三位作者判定年代的依據(jù)都未說明。江先生推測唐寅在經(jīng)濟方面曾得到文徵明的幫助,可能是為金錢而決裂。兩位年譜作者均舉唐寅不拘禮法的例子,《文徵明年譜》中引用《明史竊·列傳》的記載,說是唐寅與祝允明、張靈扮乞丐唱《蓮花落》,得錢沽酒,于野寺中痛飲:《唐寅年譜新編》則羅列了唐寅為妓女寫的詩作,如《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見寄》《玉芝為王麗人作》等。從唐寅回信的內(nèi)容來看。文徵明寫信給他可能更多是出于勸誡的目的。也許帶著責備的語氣而使唐寅惱羞成怒,無法接受。如江兆申所言“他們的結交,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相當?shù)钠鹾希旱谛袨榉矫妗s不免時有齟齬”。
三、弘治十七年(1504)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期間,兩人與祝允明、徐禎卿等人共游多處蘇州名勝,題詩作畫并互有題跋。
在這段時間,兩人的交游一如既往,和朋友們暢游于名山勝水之間。之前的不快似乎并未影響他們。以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為例追蹤其交、游,有五件可舉之事:1.根據(jù)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等文獻的記載,是年二月,文、唐與祝允明游東禪寺清溪堂,祝允明為僧人云空書《飲中八仙歌》。2.清代陶梁《紅豆樹館書畫記》記載,是年春天,文、唐與蔡羽、徐禎卿放棹虎丘,相集竟日,文徵明畫《虎丘千傾云圖》。3.清代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清代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記載,是年春天,沈周作《落花詩》十首,文徵明與徐禎卿等有和詩,文徵明還曾以小楷抄錄。唐寅的文集中也有《和沈石田落花詩》三十首。4.清末端方《壬寅消夏錄》記載。是年中秋。沈周、文徵明、唐寅、蔡羽同游縹緲峰。沈周畫《縹緲峰圖卷》。5.是年十二月。文徵明題無錫華德順遠祖華幼武《黃楊集》。吳中文人多有題識。唐寅亦有識語。
其他年份比較重要的書畫交游還有:1.清代吳升《大觀錄》記載,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二月,唐寅為楊季靜畫《南游圖卷》并題詩,祝允明、文徵明、吳奕、錢同愛等亦有題。2.《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六記載,正德二年丁卯(1507)箋文徵明為葉芝庭寫《芝庭圖》并賦,祝允明為其作《芝庭記》。唐寅亦為其作賦。圖與賦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3.《吳越所見書畫錄》《過云樓書畫記》記載,正德三年(1508)三月十日,文徵明、唐寅、朱凱、吳奕等同游竹堂寺,文、唐二人各有畫作。4明末汪珂玉《珊瑚網(wǎng)》法書題跋及名畫題跋記載。正德三年(1508)八月十五。沈周、楊循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于垂虹橋送休寧戴昭歸家,均有贈詩,戴冠作敘,唐寅后作《垂虹別意圖》。5.清代邵松年《古緣萃錄》卷三記載。正德四年己巳(1509)三月,沈周、周臣、文徵明、唐寅、仇英合寫《桃渚圖卷》。此圖共有四段。第一段沈周畫,第二段唐寅、仇英合畫,第三段周臣畫,第四段文徵明畫。6.《大觀錄》卷二十記載。正德四年春。唐寅題文徵明為吳中名醫(yī)王聞所畫《存菊圖》,祝允明為寫《存菊解》,杜啟為寫《存菊堂記》。7.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xù)錄》卷十八記載,正德四年(1509)。寶應人朱應登將赴延平知府任。文徵明為他畫《劍浦春云圖》,唐寅有題詩。此卷現(xiàn)藏天津博物館。8有正書局本《中國名畫》第二集收錄唐寅為張沖畫的《山水云槎圖卷》,時間為正德八年癸酉(1513)四月二十六日,文徵明題詩其上。9.《味水軒日記》卷七記載。正德九年甲戌(1514)三月,唐寅與劉麟、顧磷、祝允明同觀文徵明所畫小景并有題跋。10.《故宮周刊》二百八十六期刊有唐寅題陳淳《花石扇》,時間為正德九年(1514)四月。祝允明、文徵明亦有和詩。11.《石渠寶笈續(xù)編》寧壽宮藏一四載有《唐寅文徵明書畫合璧卷》,是卷為唐寅為顧氏畫《悟陽子養(yǎng)生圖》,文徵明于正德九年(1514)書《悟陽子詩敘》。此卷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四、正德九年(1514),寧王朱宸濠遣使至蘇州,以期延攬人才,唐寅與謝時臣等人應聘前往南昌,文徵明辭病不往。唐寅見寧王有反狀,佯狂求歸。第二年三月回到蘇州。文徵明沒有前往的原因。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記載:“寧藩遣人以厚禮來聘公峻卻其使。同時吳人頗有往者公曰:‘豈有所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人殊不以為然。及寧藩叛逆,人始眼公遠識?!?/p>
第三階段(1515-1523)
第三階段是從兩人46歲至唐寅54歲辭世,這一階段唐寅服膺文徵明。兩人繼續(xù)詩文書畫之交游。較為重要的事件有:
一、正德十年(1515)兩人46歲時,唐寅致書文徵明,愿以其為師,而且表示自己是心悅誠服。
《又與文徵仲書》全文為:“寅與文先生徵仲交三十年,其始也,卯而儒衣:先太仆愛寅之俊雅,謂必有成,每每良燕,必呼共之。爾后太仆奄謝。徵仲與寅同在場屋,遭鄉(xiāng)御史之謗,徵仲周旋其問,寅得領解。比至京師,朋友有相忌名盛者,排而陷之:人不敢出一氣,指目其非,徵仲笑而斥之。家弟與寅,異炊者久矣!寅視徵仲之自處家也,今為良兄弟,人不可得而問。寅每以口過忤貴允每以好飲遭鳩罰,每以聲色花鳥觸罪戾:徵仲遇貴介也,飲酒也,聲色也,花鳥也,泊乎其無心,而有斷在其中'雖萬變于前,而有不可動者。昔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顏路長孔子十歲,寅長徵仲十閱月,原(愿)例孔子以徵仲為師。非詞伏(服)也,蓋心伏(服)也。詩與畫,寅得與徵仲爭衡:至其學行,寅將捧面而走矣。寅師徵仲,惟求一隅共坐,以消熔其渣滓之心耳,非矯矯以為異也。雖然,亦使后生小子欽仰前輩之規(guī)矩豐度。徵仲不可辭也?!?
唐寅寫作此信的緣由。應當和寧王之事有很大關系。他在信中特別指出,文徵明在對待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及在對待聲色犬馬這一類事情上,看似淡泊無心,其實有自己的立場,而且意志堅定,不可動搖。唐寅認為自己在詩畫創(chuàng)作方面可以和文徵明一比高下,但在學問品行方面,自己可說是無地自容。因此,唐寅雖比文徵明早出生十多個月,但愿意仿效先賢,以文徵明為老師。《五雜俎》卷十五和《藝苑卮言》卷六都記載文徵明平生作書畫有三戒:—不為閹官作,二不為諸侯王作,三不為外夷作。這也正是唐寅在信中指出的文徵明在對待權貴人物上的立場。
文徵明對此有何回應,現(xiàn)在已不可得知,但書畫題跋中似乎還存有蛛絲馬跡。清末杜瑞聯(lián)的《古芬閣書畫記》記載,正德十一年(1516)四月,唐寅畫《山居四時樂圖冊》十二幅,后面有文徵明、王寵、王谷祥的跋語。文徵明識云:“子畏人品在晉唐上,而畫法亦不在晉唐下,宜乎倜儻其襟懷。而此作又子畏得意者也。珍重而玩之,奚古今不相及而有問耶?嘉靖戊子夏五月徵明識?!奔尉肝熳訛?528年??芍尼缑黝}跋時間離開畫作完成已有十二年。跋語中“晉唐”應指人名,唐寅好友張靈字夢晉,“晉唐”為誰尚待查考。文徵明將唐寅的人品和畫法與另一友人作比較,似有推崇唐寅之意。然此著錄是否可信。亦有待查考。
湖北省博物館現(xiàn)藏同名書札一通。內(nèi)容與上文所引相同。徐邦達先生認為是偽作。實乃一眼可辨。此信札學唐寅風格,但筆力偏軟,字形結構多有問題,牽絲映帶極為勉強,實無唐寅之功力。根據(jù)文后咸豐年問秦光第等人跋語,可知作偽時間在晚清之前。
二、正德十五年(1520),兩人51歲之時,皆從王鏊(1450-1524)游。曾燕集于王鏊之東堂,文徵明畫有《燕集圖》并題。唐寅也有詩作。
晚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卷十二《文衡山王文恪公燕集圖》:“冬日。侍柱國太原公東堂燕集,奉紀小詩。同集者濟陽蔡羽九逵,太原王守履約、王寵履吉,敬邀同賦。是歲正德庚辰。(詩略)學生文徵明?!蹦E《明賢翰墨冊》:“竹逕留歡地。頻過侍孔融。幽篁喧暮鳥,叢菊耐秋風。醉怯樽中綠,歌憐席上紅。不愁銷樺燭,片月己臨空。與同志集王少參園作。錄呈衡山先生教正,唐寅頓首稿?!?/p>
王鏊(1450-1524)曾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后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他于正德四年(1509)辭官返鄉(xiāng)后,成為吳中文人的精神領袖。家中富有藏書,與文徵明、唐寅在詩文書畫和藏書方面互相唱和。文、唐年譜中這方面的記載不乏其例。弘治十八年(1505)王鏊丁父憂期間,唐寅等人就曾與他同游虎丘、西山法華寺、曲巖等地。正德元年(1506)王鏊被起用為吏部左侍郎之時,唐寅為他畫《王濟之出山圖》,后有祝允明、徐禎卿、張靈等七人的題詠及張鳳翼的跋,此圖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唐寅還曾陪王鏊登歌風臺,并寫《歌風臺實景圖》。文徵明曾與祝允明、蔡羽等人輔助王鏊修《姑蘇志》。王鏊辭官后,唐寅為他畫《文會圖》,此畫曾經(jīng)吳湖帆收藏,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王鏊辭官當年六十大壽之際,眾親友為他慶賀,唐寅也有賀詩。
三、正德十六年(1521),唐寅曾在文徵明家中玉磬山房為其畫《瀟湘八景圖》。
晚清至民國時期裴景?!秹烟臻w書畫錄》卷十《明唐子畏瀟湘八景卷》記載:“款題卷末:正德辛巳八月寫于玉磬山房。晉昌唐寅?!迸峋案0凑Z云:“此卷清潤沈細,皴染兼至,殆欲追步右丞。為衡山作,宜其精也。”
據(jù)宋代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記載,“瀟湘八景”原是宋代宋迪(約1015-1080)所繪平遠山水的主題,即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宋迪在北宋朝廷任職,與司馬光為友,后卷入新舊黨爭,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朝廷罷黜?!稙t湘八景》是宋迪被貶后所作,立意與杜甫流落楚地時寫的憂憤詩相關。因而“瀟湘八景”的主題具有隱和諫的含義。
唐寅此畫只在《壯陶閣書畫錄》中有記載。此書作者裴景福(1854-1924)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廣東陸豐、番禺、潮陽、南海縣令。他富有收藏。長于鑒賞??上埔倪@件《瀟湘八景圖》下落不明,如能獲睹原作,則能更多了解唐寅為文徵明作此畫的寓意所在。而且此畫是唐寅去世前兩年所作,若為真跡,應是唐寅晚年的力作。然而,文嘉《先君行略》云:“到家,筑室于舍東,名玉磬山房?!边@是指文徵明從京城回到家以后才筑就玉磬山房。在這之前是否有玉磬山房之名。還找不到證據(jù)。因而唐寅此畫的真假。只能存疑。
四、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春天,文徵明離開蘇州赴京任職。十二月二日,唐寅卒于家,享年54歲。
文、唐一生中某些時刻頗富戲劇性。譬如兩人29歲那年,同赴應天府參加鄉(xiāng)試,唐寅中解元,文徵明未考中:第二年唐寅赴京師參加會試。卻因科場案受牽連而下獄。譬如寧王朱宸濠的聘請,唐寅應聘前往南昌,文徵明辭病不往,唐寅見寧王有反狀而佯狂求歸。在唐寅去世那年,文徵明的人生卻出現(xiàn)了轉機,離開蘇州赴京任職。他們都是才華出眾之人,卻因不同的性格、機遇而有著不同的命運。
唐寅去世時,文徵明已去京城。他是否寫有悼亡之作,因其文集未收而不可得知。然而,文徵明對唐寅的懷念還是有跡可循的?!段尼缑髂曜V》中載有《明唐子畏墨霞寒翠硯拓本》款識:“硯為子畏遺物,衡山于丙申年得之。書此,如見其人也?!贝四隇榧尉甘迥辏?536),文徵明67歲。此外,上文已論及文徵明在唐寅去世后的兩次畫跋中回憶他們早年學畫時的觀點。他還曾在唐寅畫作上題寫觀后的感受。如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夏。他77歲時。曾在唐寅所畫十八羅漢像扇面之陰抄錄蘇軾的《羅漢贊》,記云:“……子畏素深禪理,復能以翰墨游戲佛事,是真得其三昧者矣。偶閱蘇長公贊語,用錄其語,并識數(shù)語,紀歲月云。嘉靖丙午夏日書于玉蘭堂中。徵明?!蔽尼缑饕苍鵀橛讶祟}唐寅畫作。如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為叔貽題唐寅畫:“……子畏曠古風流,超塵墨妙。圖繪傳于人間,真世寶也。適書貽攜示,因題以歸之。丁未,徵明?!奔尉溉旯锍螅?553),文徵明84歲,王谷祥攜唐寅《溪亭山色畫冊》過停云館,相與鑒賞,文徵明和文嘉均有跋。
從文、唐一生的交游來看。對詩文書畫的愛好和出眾的才華是兩人年輕時展開交游的基礎。文徵明出生于仕宦之家。唐寅雖來自一個不曾享有功名官位的家庭。但他在年輕時就與文徵明一樣,從游于同一群有名望的人士。圈中友人大多喜好讀書、藏書,互相之間有詩文唱和,常同游吳地名勝并作詩作畫,共同參與祝壽、送別等活動。這是兩人交游的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學界對于兩人早年的交游討論較多。但對中年以后的交游不甚了了。這可能是受江兆申的影響,他認為在唐寅在致書文徵明表示心悅誠服之后,雖對文徵明存嚴敬之心,但行跡上卻仍然不太親昵,因為兩人的文集中都看不到對方的蹤跡。高居翰則認為:“唐寅因牽連科場弊案,而黯然返回蘇州之后,他與文徵明的關系便逐漸惡化。后來很少見面?!憋@然情況并非如此??侣筛褡⒁獾剑骸霸?514年的沖突后,文徵明與唐寅依然有所往來,文徵明1517年仍有詩題于借自唐寅的《宋高宗石經(jīng)殘本》上。”而本文對兩人人生不同階段交游的考索也顯示,雖然兩人間的友誼經(jīng)歷波折,但交游始終未斷。特別是唐寅去世后,文徵明在題跋、款識中都曾提到他。這些都能說明。兩人_生有著深厚的交誼。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