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占海
【關鍵詞】 審美教育;潛移默化;興趣活動;榜樣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9—0076—01
審美教育即“美育”。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美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情趣。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處處都有,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和欣賞到的。因為人們認識美、發(fā)現美和鑒賞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培養(yǎng)、訓練才能逐步增強的。雖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對美的內涵的認識卻大相徑庭,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描述個人的審美感受,對不同的審美對象作出自己的判斷,得出自己的體驗。審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異,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審美素養(yǎng),就必須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斷積累和升華對美的體驗。因此,教師應通過思想、性格、習慣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么,怎樣在審美教育中體現潛移默化這一特點呢?
第一,從教師本身做起。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說數學、物理、化學課老師通過邏輯推理來以理服人,那么美術課老師應通過自身的表演以情感人。所以,美術課老師應具備節(jié)目主持人的引導點化能力、小品演員的藝術表演能力以及美術家的藝術造型功力,好的美術課老師就是學生最好的審美對象。通過美術課老師長年累月的現場表演以及對美的表述,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使學生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長期積淀,審美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教師一定要發(fā)揮好示范作用。無論造型表現、設計應用還是綜合探索,教師都要把整個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展示給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觀看是一種有效的視覺感知學習,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積累視覺經驗,發(fā)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可提升學生的視覺文化素養(yǎng)。
此外,應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美育”網絡資源平臺的作用,使學生從中獲得最新的美術教育資源,如搜索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觀看名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其他名師的教學等,提升學生的美育信息化水平以及美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fā)散思維,積極創(chuàng)意,并善于應用藝術的語言和多媒體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感知、表達和展示,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其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其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yǎng)的現代公民。
第二,上好欣賞評述課。通過欣賞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喚起學生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起好引導作用,讓學生自由抒發(fā)情感,表達個性和創(chuàng)意,增強自信心,養(yǎng)成健康人格,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實際有效結合,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欣賞評述的內容既可以是課本內容,也可以是本地美學資源和網絡資源。
第三,引導學生關注和發(fā)現身邊的美。如可觀察教室窗臺上的一盆鮮花、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漂亮粉筆字、教室宣傳欄中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等,并讓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校園美化活動,搞好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關心班級和學校的集體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從中學到繪畫、設計等方面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使學校的美育工作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
第四,有一個好的過程性評價機制以激勵學生,通過評價既可以使學生享受到進步的快樂,又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展示。因為對美的看法和認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對有不同見解的學生更應該給予正面的評價。平時教師就應當多做一些這方面的引導工作,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
第五,積極開展好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更是對學生進行“美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當然對有美術天賦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yǎng)是使他們的才華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發(fā)揮的重要保證,也是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之一。
美育是人品教育,在欣賞、認同美的事物的過程中可潛移默化地將學生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美育是生命教育,教會學生如何欣賞美、愛美、追求美,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是我們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使命。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