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新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能使人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效的提問往往具有誘導、啟發(fā)、鑒別、探索和把握方向的性質,有助于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不斷萌發(fā)學習疑點,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促進教與學的和諧共振。如何在課堂中提出有效的問題,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進行有效性提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積極主動地去發(fā)揮。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情境,以學生興趣為基礎進行有效性提問,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在教學“眾數(shù)”這一內容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歡的、熟悉的集體舞比賽的情境。教師以情境為依托,結合學生的興趣,提出了“各班選10名隊員參加,大家說選什么條件的合適呢?”這一有效問題。這一問題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的,因此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以知識的重難點為目標進行有效性提問
每節(jié)課的內容都有明確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情況,以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為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問。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學生根據(jù)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時,教師提出問題:“①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分數(shù)加法算式一樣嗎?區(qū)別在哪里?②它們能和同分母分數(shù)一樣直接相加嗎?為什么?”探究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而弄懂其算理又是個難點。教師根據(jù)重難點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一則利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同分母分數(shù)因為分數(shù)單位相同,所以能直接相加減;而異分母分數(shù),因為分數(shù)單位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減”這一算理;二則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正遷移,即利用通分把分數(shù)單位不同的分數(shù)轉化成分數(shù)單位相同的分數(shù),從而突破了這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三、以學生的思維困惑為切入點進行有效性提問
學生的思維有時受定式的影響,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和判斷與實際存在一定的差別,學生會感到困惑,此時教師就要以學生的思維困惑為切入點進行有效性提問,幫助學生走出思維的困惑,從而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因數(shù)和倍數(shù)”時,有一道練習題:36名學生參加體操比賽,如果排成長方形隊形,共有多少種排法?學生通過找因數(shù)的方法寫出:①1×36=36,②2×18=36,③3×12=36,④4×9=36,⑤6×6=36五個算式,排除“6×6=36得到的是正方形隊形”外,學生認為有四種排法。顯然學生對“1×36=36即每行36人,排成一行”是否成為長方形,存在困惑。我抓住學生的思維困惑進行了有效性提問:“在排隊時,你們認為能否把我們每一個人都看作一個‘點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能!”接著我又問:“把我們每個人都當作一個‘點,你認為‘每行36人,排成一行,它還能成為一個長方形嗎?”學生恍然大悟。
再如,我在教學“找次品”時,出示例題:有5個零件,其中有一個是次品(次品較輕),你至少稱幾次就能保證把這個次品找出來?學生畫出示意圖:
因為問題中有“至少”一詞,學生往往會認為是“至少稱1次”,他不明白為什么是“至少稱2次”,這說明學生對這一問題思維上存在一定的困惑,理解了“至少”,但沒有理解“保證”,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關注了偶然性,卻忽略了必然性。于是在此,我就問:“稱1次就一定能找出這個次品嗎?”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明確事件發(fā)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從而讓學生走出思維的
困惑。
四、以學生間的分歧為突破口進行有效提問
學生認識上的分歧,往往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分歧,抓住問題的癥結,及時、巧妙地進行有效性提問,從而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不著痕跡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 我在教學“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這一內容時,出示例題:把3張餅(用圓片代替)平均分給4個人吃,每人吃多少張餅呢?學生動手操作后匯報:把每張餅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12份,每人吃3份,結果1:每人吃了■張;結果2:每人吃了■張。學生的意見產生了分歧,這時我立刻意識到學生在分的過程中對單位“1”的認識是不清楚的,這是突破難點的關鍵。我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提問:“同樣的分法,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果,你們認為問題出在哪里?”
(學生思考討論后交流)
生1:■張,我認為他們組把12份看作單位“1”了,這是不對的。
生2:他們把12個■看作單位“1”了吧?也就是把3張餅看作單位“1”了,可現(xiàn)在每份是1張餅的■,3份是1張餅的■,所以是■張。
生3:我們組認為把3張餅平均分成12份,那一小份是1張餅的■,也就是■張,每人分得3份,就是3個■張,應該是■張。
……
教師能在學生的意見產生分歧時,抓住問題的癥結及時發(fā)問,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交流中達成共識,為學生理解“3張餅的■,就是■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有效的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橋梁、火種與催化劑,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作為教師,要掌握課堂有效性提問的一些策略,以此來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