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澤林
510000 廣州市南沙萬頃沙中學 廣東廣州
【摘 要】學習惰性作為一種常見的負性學習狀態(tài),在初中學生中普遍存在,不僅影響教學的質量,而且制約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和提高。為幫助初中學生克服惰性傾向,提高學習效率,文章結合筆者教學實踐,就初中學生學習惰性傾向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轉化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學習惰性;原因分析;轉化策略
惰性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而學習惰性是指一種在獲得學習結果的過程中,以一種消極負面的態(tài)度來對待,或者自動延遲,逃避推脫獲得學習結果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對學生惰性習慣進行清醒的認識,有利于教師更好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更好學習效果。因此,關注學生學習惰性問題并開展相關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1初中生學習惰性傾向原因分析
1.1初中生學習惰性傾向的形成源于受傳統(tǒng)教育評價標準的影響
長期受傳統(tǒng)教育標準的影響,聽話的孩子永遠是家長眼中的好孩子,是教師心中的好初中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初中學生的生活由家長一手操辦,即使家里再忙也不用孩子插手,不能因為做家務耽誤孩子的學習,只有學習才是孩子的“正事”。于是,聽話的孩子就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惰性。而這樣的初中學生其實是不會學習的,其惰性反而在慢慢滋生。殊不知,家長在認真琢磨題目時,孩子在旁邊靜靜地等待著父母的答案。這一切助長了初中學生學習惰性的養(yǎng)成,其自主性也隨之消失,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了。而初中學生的學習也由教師說了算,由教師一人主宰,我講你聽,我說你記,一旦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往往會被教師訓斥為“多話”,被家長罵為“不聽話”,從而成為教師、家長眼中的“壞”孩子。長此以往,學生變“乖”了,乖乖地聽課,乖乖地做作業(yè),乖乖地服從教師的吩咐,甚至教師講錯了,他們也乖乖地不吭聲。長期下去,學生自然懶惰成性。
1.2初中生學習惰性傾向的形成源于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了壓抑,從而變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不需要思考,無形中形成了學習上的“惰性”習慣。這種不良的習慣歸根到底也是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探求創(chuàng)新的教法,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發(fā)展。
1.3初中生學習惰性傾向的形成源于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
自古以來教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是崇高無上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家長更為關注對孩子的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一度被人們批判的“師道尊嚴”思想又在浸淫著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初中學生的主宰,一切都由教師說了算,初中學生只有乖乖“聽命于”教師。久而久之,學生就在學習上養(yǎng)成了惰性習慣。這種惰性習慣往往會影響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從提高課堂的趣味入手,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多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多說,不要限制學生多問、多疑,使課堂教學富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課堂往往可以促使學生更多地去思考,更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
2初中生學習惰性傾向的轉化策略
2.1以心換心,喚醒初中學生的主體意識
2.1.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把他們真正當成活生生的“人”,這樣才能消除他們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和依賴心理,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只有雙方相互承認對方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我意義的獲得和價值的實現(xiàn),不尊重對方也就是不尊重自我,對方意義的缺損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缺損。學生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作用,與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與合作。
2.1.2創(chuàng)造寬容、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現(xiàn)實的發(fā)展水平是指個體獨立活動所能達到的水平,而潛在的發(fā)展水平是指個體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個體幫助下達到的活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qū)域即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就是要不斷地促使個體將潛在的發(fā)展水平變成現(xiàn)實的發(fā)展水平。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為初中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在問題解決中探索知識,成為解決問題的主人。
2.2以動促動,強化中學生主體意識
傳統(tǒng)教育教學在無形中就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機會,也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學生思想的封閉、學習的被動和能力的缺失。為此,我們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惰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2.1定目標,限時間,促自學
初中學生身上的惰性不是一兩天形成的,僅僅靠激勵的方法,難以一下子奏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促進其自學。
2.2.2有彈性,讓空間,還自由
新課標指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扮演好課堂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而學生才應該充當課堂的主體角色,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為此,教師要給課堂以彈性,應根據(jù)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進行安排。
2.2.3分層次,有選擇,求自主
有學者認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學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了其所具有的促進個人發(fā)展的價值,教學活動被看作是人才“標準件”的生產流水線,按照固定的模式,把千差萬別的學生經過反復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個個標準“產品”,學生沒有真正被看作學習的主體。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在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主體的差異性,而且要使每個初中學生都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和提升。教師在準備教學設計時,要分層設計,靈活安排,以形式多樣的方法,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讓學生不僅能學到豐富的知識,還能學到實用的方法,獲得自學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自主學習
學者何基生認為:“自主學習意識的基本內涵是指學習者能自覺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形成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積極探索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自主提升自己作為自主學習者的素質?!庇醒芯勘砻鳎瑢τ行W習者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習優(yōu)秀者通常都會表現(xiàn)出非??陀^、清醒的學習意識,他們的學習定位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是值得信任的而不是令人懷疑的。學者張奇認為,那些不斷發(fā)展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學習意識的學習者,與那些自我學習意識較薄弱的人相比,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為,他們能更好地從自身的角度,對學習的需要、認知和情感進行鑒別、區(qū)分,這樣也就更好地促進了學習者的自我學習意識的發(fā)展。當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時,學生就達到了自主學習的最低層次“能學”,要想達到自主學習的最高層次“堅持學”,必須借助自身的意志控制之力,激勵自己堅持學習,讓學習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惰性普遍存在于初中學生之中,而導致初中學生惰性習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為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惰性習慣對學生帶來的嚴重危害,并針對成因,采取相應的轉化措施,發(fā)揮中學生的良性心理的積極作用,抑制惰性心理的發(fā)展,保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效果。
參考文獻:
[1]魏凱.初中學生惰性成因分析及克服對策[J].吉林教育:綜合,2011(12X):5-5.
[2]胡芳.初始年級初中學生惰性的形成原因及克服措施[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6(18):13-13.
[3]莊國芳.小學高年級初中學生學習惰性心理的成因與矯正策略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3):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