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娛
摘 要:2015年國務院提出“互聯網+”計劃,使教育領域發(fā)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數學教學的每一個元素也都在改變著。微課的出現,就是信息化發(fā)展引起的教學創(chuàng)新。微課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如何發(fā)揮作用?學校進行了兩年的探究,通過做“小”專題體系微課、“雙師進課堂”“請進來”“帶回家”“刷刷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等手段,既創(chuàng)新了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又促進了學生數學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學習技能的提高。
關鍵詞:數學課堂;信息技術;微課
在改革創(chuàng)新計算教學體系中,嘗試以“微”為抓手,在“大”中顯成效,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組建“微”團隊,做“小”專題體系微課
信息化時代更強調團隊合作,一個互補、團結、和諧的團隊,為著共同目標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這樣的團隊創(chuàng)造出來的工作成效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我們在微課探索中成立了微課組。微課組在探索中發(fā)現:由于微課“微”的特點,決定著教師在做微課教學時,要做“小”專題體系微課,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例如,小學數學教學正處于學生基礎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階段,計算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要樹立長遠的發(fā)展目標,深入學習和分析整個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從大計算體系中細分“數的意義”“數的運算”“數量關系的理解”,分別做“小”專題體系微課。教師結合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重點把計算習慣的培養(yǎng)和算理的分析理解等做成微課。為了避免將這些“微視頻”僅堆積成為教學的“積件”,教師在微課的錄制中,集中團隊的力量,在教學前做出一套完整的計算教學“微課”體系,這樣不但能配合教師上課的教學資源,而且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教學反思的“微格教學”。解讀新課程標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教師從讀懂算式,明晰算理,精練多算等方面使用“微”手段,對小學生在計算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著一定的改進和完善作用。
二、Up date教學信息化手段,讓微課大顯身手
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傳統(tǒng)課的組成結構正在發(fā)生變化,微課教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學生手機學習的APPS層出不窮,學生隨時隨地使用手機、平板電腦、MP4播放器等信息化設備,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隨之改變,教師把上課講授的重點、難點、易錯點等制作成“微課”,結合“學生學前預學案”“課堂小組討論案”“師生、雙師互動解疑難”“課后家校共回顧”等教學組織流程展開課內外教學活動。通過不斷地update微課教學信息化手段,可以把教師在課堂上解放出來,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能,帶動了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學習熱情,凸顯了教學創(chuàng)新的成效,這樣的教學模式加快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
例如,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教學,教學內容有“145×12=”及其衍生的“12×145=”筆算方法,是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及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新課程標準強調:“把現代化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對于如何筆算“145×12”,教師先在課前錄制好筆算教學的視頻,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讓其自主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根據預學案獨立思考,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新授的內容。同時,教師還在預學案中提出學習難點“12×145=該怎樣筆算”的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課堂上再討論和優(yōu)化。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有效地運用課前錄制的“微課”合作交流,幫助他們懂得筆算過程中如何有序地操作與思考,使每個學生都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以及規(guī)范計算的書寫格式,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運用了“雙師進課堂”新教學模式的嘗試和“掃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進行分層練習,更有效地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三、關注“微”細節(jié),提升“大”素養(yǎng)
新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教學課程的基本目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是我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關注的熱點,而微課教學在探究中所體現的數學素養(yǎng)層面有兩個:
1.學生數學學習素養(yǎng)的提高
“學數學、用數學、創(chuàng)新數學”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賦予學生學習的修養(yǎng)和品質。制作微計算教學時,教師要關注計算學習的微細節(jié),在計算習慣、算理明晰、合作學習、錯題訂正、課外拓展等微細節(jié)去體現。例如,小數除法“97÷4”,是一種比較典型又有著一定難度的內容。在微課設計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學生“一看二想三算四檢驗”“數位對齊”“用尺子畫堅式線”等計算習慣的養(yǎng)成,還要重點關注計算算理的分析和理解。數的運算素養(yǎng)主要在于學生對算理理解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列豎式計算時,圍繞(圖1)“余數1能否繼續(xù)除”讓學生展開探索和討論,每一次學生參與的合作交流過程就是理解算理的過程,都能促進問題的解決,使小數除法的算理越來越清晰(圖2)。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核心素養(yǎng)。
2.教師數學教學素養(yǎng)的完善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梢?,教師的數學教學素養(yǎng)是需要不斷提升和完善的。教師結合教材選定教學內容,在錄制微課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闡釋,就是一種教學能力的提升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運用微課突破重難點,可以構建完整精練的教學過程。當個別學生出現學習困難時,教師引入“雙師進課堂”,解放教師,消除在課堂上講得多、關注得少的誤區(qū)。這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同一時間得到不同層次的提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掃掃二維碼”關注教學微課堂公眾號,對學困生或缺課生,也可以隨時隨地把老師請回家,家長根據老師錄制的教學視頻與教師的教學同步,全方位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加強了家校共力的教育作用,增強了“5+2>7”的輻射效果。
微課是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確實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虎添翼。雖然我們對于微課在計算教學中應用的探究正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已展現了它的生命力。本人以實踐探究中的粗淺認識拋磚引玉,希望與同行交流,促進數學教學改革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