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在貫徹“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下,將“情、理、道、美、行”五個德育功能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將語文教學與德育功能有機結(jié)合,能起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的同時,思想道德也受到陶冶。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功能;有機結(jié)合
在貫徹“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下,教師在各學科的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在育人的宗旨中,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要把握德育教育中“情、理、道、美、行”這五個功能。要使學科教學與德育功能有機結(jié)合,起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的同時,思想道德也受到陶冶。在擔任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以來,我更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與德育功能有機結(jié)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也在默默地強化語文教學德育功能的“五個結(jié)合”。
一、結(jié)合課文朗讀訓練,實施“情”的感染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鼻楦惺钦Z文教學不可或缺的支柱。動之以情,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我挖掘和揭示課文的情感因素,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讀的訓練中,把自己融入進去,以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共鳴。如教學第八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我抓住情境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在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把握情感,讓學生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我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赤誠之情溢于言表,從而使學生受到情的感染,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愛國之情像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心里。這寓德于情的教法,效果不是教師的直接說教所能比擬的。
二、結(jié)合語文知識教學,滲透“理”的啟迪
語文教學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語文教學應把教學知識點與思想教育點有機結(jié)合起來,相互滲透,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啟迪。而要做到這點,就得抓住傳知與育人的結(jié)合點,在引“悟”上下功夫。如《搭石》中有句:“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痹谂渥拥慕Y(jié)構(gòu)之后,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讓學生從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價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獻,應當像搭石那樣“任人走,任人踏”,從而陶冶學生的美好情感。
三、結(jié)合思維訓練,強化“道”的信念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思維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語文教學的思維也不是孤立進行的,除結(jié)合語言同步訓練外,還應結(jié)合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挖掘德育因素,在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習慣的同時,引導學生“悟道”,強化“道”的信念。如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我在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引導思考:“為什么父親中了彩還不高興?”“為什么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父親顯得特別高興?”通過這類形象的思維訓練,學生便會“以文言志”,懂得做人要誠實、守信,更認識到“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的道理。
四、結(jié)合觀察訓練和課文賞析,進行“美”的陶冶
語文教學不應忽視“美”的熏陶。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操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凈化心靈,造就美的心靈也是強化語文教學德育功能的途徑之一。語文教學不僅是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同時也是審美的過程,因此要把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種工具性、思想性、審美性的和諧統(tǒng)一,將會促使學生知情意行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語文教材不乏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意境美、形象美、語言美、結(jié)構(gòu)美等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審美能力。如選讀課文《五彩池》,可通過美的感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欣賞,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和偉大,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時,讓學生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描述,體會五彩池的兩大特點:一是五彩池的形狀多種多樣,滿山遍野,異常壯麗;二是五彩池能顯出不同顏色的原因,使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秘。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進一步領略大自然的恩賜,體會人們超凡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以及對大自然的保護和改造。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激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對人民智慧及新時期文明意識的贊美。
五、結(jié)合人物評價,進行“行”的導向
“通情則達理,悟道而感美。”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目的遠遠不止于此。真正有良好品德的人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習慣上。因此,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其實,很多課文都是人們行為的“向?qū)А?,是人們的榜樣。我借助文中人物形象叩擊學生的心弦,喚起學生“學榜樣、見行動”的激情,引導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如教第七冊的《卡羅納》、第八冊的《將心比心》時,課文生動地描述人物如何將心比心,如何關心他人的例子,不斷樹立榜樣,引導學生造就自己,自覺培養(yǎng)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習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理、道、美、行”五個德育功能,對語文教學和品德養(yǎng)成,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作者簡介:曾劍令(1969— ),男,廣東郁南人,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