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尕才讓
摘要:閱讀教學主要是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兩部分,指導閱讀應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由內到外,課內閱讀是基礎,課外閱讀是拓展和補充,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要成為有機整體,這才是閱讀教學根本,那么如何才能把兩者有機地結合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049-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成功的閱讀絕不是讓學生機械地復述原文,而是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實踐活動,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納能力、評價能力的目的。
如何達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起碼要做到如下幾點:
1.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變?yōu)橹救?,志趣可轉化為理想,理想可以成為學生前進的推動力,很多學生在某一學科或者是某些知識上積極性高,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興趣的推動。 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是需求的動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就像花香引來了蜜蜂一樣。學生努力尋找閱讀機會,從中獲取信息,得到了閱讀的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并因此會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質量,也可以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為此,我常常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不只是學習哪篇課文就閱讀與之相關的一些書籍,還給他們推薦一些適合閱讀的書籍,供學生閱讀。如向學生推薦科幻小說、童話故事、傳記、游記、各國的風土人情、名人奮斗故事、百科全書等。學生通過大量閱讀,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得到閱讀滿足,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就更會增加閱讀的興趣。為了使學生自覺地,發(fā)自內心地閱讀,我還注重依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讓他們在有目和對象的閱讀中逐漸培養(yǎng)興趣,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品味漢語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討論解疑
即在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在課前自學過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對于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直接得出結果,對于能貫穿整篇文章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它與自己備課時精擬的有關課文的問題相結合,作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自學,圈點批畫,體會理解,對于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或學生個人學習理解有困難的,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互幫、互學。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可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互相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可進行全班討論,仍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的點撥。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又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精神。在讀的方法上,教師可通過朗讀指導,范讀或錄音朗讀,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將他們帶入課文中的情境,并進入角色,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桌對讀,分角色朗讀和全班齊讀等,讀出變化的語氣,表達出人物的情感。
3.教給觀察的方法
3.1 有順序地觀察。學生觀察有順序,不僅能促進思維的條理性,還能使表達有條理。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作者有順序觀察的結果,包括: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先中間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間;從局部到整體或從整體到局部;從景到人或從人到景;由因及果或由果到因;從靜到動或從動到靜;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3.2 有重點地觀察。學習對中心部分有重點地觀察,既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又可以使學生表達時突出重點,具體生動。及時表揚了他們觀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課外再觀察人物,表現特點,并把觀察的結果寫在觀察日記上。第二天,學生的觀察日記上涌現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人和事。
3.3 持續(xù)多次地觀察。一種事物,有時經過一次觀察,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特點,必須經過多次觀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觀察,才會發(fā)現事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特點。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導學生再找課例,仔細體會多次觀察的意外收獲,并讓學生持續(xù)觀察一種事物,哪怕是一棵菜、一棵樹,或是一種小動物,可在不同時間觀察,可以隔三差五,也可以相隔一兩個月地觀察;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觀察,并認真作好記錄,就會有意外驚喜。
4.交流感受,課外延伸
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顯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容的美。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課都固定這一模式。由于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有的課,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
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