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才
摘 要:信息化教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fā)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過程,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重要目標的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只有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有目標地訓練,才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語文教學;能力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1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98
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學習能力是指通過教師的指導掌握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會學”。學生只有“會學”才能實現“學會”,才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信息化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隨著教育的發(fā)展,網絡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在課件庫、微教學單元庫、案例庫等中有豐富多彩的資源。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深刻挖掘,精心設計,合理運用,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才能勝任信息化教學。
一、 運用信息技術為能力培養(yǎng)打好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蹦芰κ窃谡莆蘸瓦\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的。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如通過語文課的教學,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各種練習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身的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材料的組織能力;通過數學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他們的概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計算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等。信息化教學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設計課件,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優(yōu)化課堂結構,同時,要有目標地組織設計符合自己實際的教學信息資源為教學服務,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信息技術的運用如同工廠中的流線性作業(yè),用得好用得巧,制造出的才是一個個合格的產品。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育學生善于思考,積極想辦法的能力
語文教材中提供了眾多的教學內容,有待于教師挖掘;信息技術資源庫中提供了無盡的資源需要教師開發(fā)利用。例如:在教學《畫風》一課時,在“提問”的前提下利用信息資源設計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在已有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在美術作業(yè)中畫出風來,學生討論、探究之后,提示性地播放風中的小樹視頻,對學生的思考給予幫助,而不是一下子把風中雨絲、旗幟、風車、炊煙等全播放出來,這時要在學生面前吝惜資源,吝惜自己的語言,留給學生空間、時間,等待學生想出辦法來。這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機會,等一個個說出他們的方法來,再播放教師所準備的視頻,這些視頻才會有無盡的作用。
獨木難成林。為了培育學生遇到困難要善于動腦筋,不退縮,積極思考想辦法的習慣。教師要經常將語文課本中所設計的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使二年級的學生思考四年級教材中的問題。將語文教學中這些不同階段的內容設計為一個個教學片段,精心布局,有課前引入的呈現,有課中探究的重點,也有課后的延伸,兼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育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說:“學校最大的浪費在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已有的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自主、合作、探究是當今新課程標準理念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一文時,先出示了兩張一模一樣的紙片:一張有折痕,一張沒有。提問學生哪張容易分成兩塊,學生幾乎都會說有折痕的那張。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看,結果并不像他們想得那么容易,有些學生甚至把紙撕得不成樣子。這時,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一張圖片,上面有多枚郵票。又提問:如果用剛才的辦法,郵票撕得不好還能用嗎?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呢?然后等學生實踐、探討之后提示課文中有方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等待他們學習了課文,有了答案,也說出了郵票打孔機的來歷之后,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充氣雨衣》中落到雨衣上的雨水怎樣才不會弄到人們的褲子和鞋子上,《玩出了名堂》中怎樣把看不清楚的物體放大了看得清楚一些,《曹沖稱象》中怎樣把大象的重量用稱稱出來等問題。留時間、留空間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在同一時段解決了。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加上教育者的精心設計,巧妙合理地安排、制作出一部部符合實際的教學“作品”,有計劃、有目標地為學生服務,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是教師共同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洪福.合理運用多媒體,實現教學高效率[J].甘肅教育,2015(8):108.
[2] 高燕.可編程控制器項目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與項目更新機制”[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4(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