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摘 要:指導學生運用傳統(tǒng)有效策略,更重視激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必然會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有益于學生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個性化的閱讀方式,為其個性化學習方式乃至完滿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關鍵詞:自主 交流 拓展;理想境界 培養(yǎng)策略 必然效益;流程運用范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12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78
一、自主
(一)理想境界
學生在以較快速度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同時,快速感知并把握課文內容;然后細致閱讀,勾畫、批注精彩詞、句、段,進行朗讀表達的嘗試,并深入體會有所感悟;再把體會、感悟與把握的內容結合起來,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上有所收獲;同時使疑難問題明確化,產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欲望。
(二)培養(yǎng)策略
學生達到自主閱讀的理想境界,既不完全是學生通過自然閱讀所能達到的,更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所能達到的,而是在教師的科學引導、啟發(fā)和幫助之下,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逐漸達到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嘗試個性化方法,形成個性化閱讀方式,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乃至完滿個性的逐漸形成和發(fā)展,其意義更加深遠。
1.字、詞學習。有的學生基于較厚實的閱讀量和思維含量較多的生活閱歷,對于字、詞的音、形、義過目即有較正確的把握和運用能力,教師就不必一定要他按傳統(tǒng)策略去做,而應該激勵他不斷鍛煉和發(fā)展這種難能可貴的讀書品質。
2.內容把握。有的學生感悟能力較強,初讀就能把握內容,并能用簡練的語言比較準確地表達出來。讓他分段歸納,他不僅嫌其“麻煩”,對內容把握的準確性反而不如感性總結。對比之下,教師當然應該激勵他不斷鍛煉發(fā)展這種感知能力,而不是畫地為牢地限制其能力的發(fā)展。
(三)必然效益
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策略,激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必然會在提高閱讀效率的同時,有益于學生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個性化的閱讀方式,為其個性化學習方式乃至完滿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二、交流
(一)理想境界
每個學生都能把自己的收獲、見解和疑問表述給他人,并能傾聽他人發(fā)言,發(fā)表看法,從中得到啟發(fā),改進自己的見解,提出新的問題;能在交流中增加自己和他人的收獲,解決自己和他人的問題;能與他人合作總結出共同的見解、分歧和問題。
(二)培養(yǎng)策略
盡管不排斥個性,但因為是基于“合作共贏”的活動,所以“交流”必須有一個激勵有益言行而抑制不利言行的“行動規(guī)范”,逐漸把這一規(guī)范建立到每個學生心中,自然落實到言行中,是培養(yǎng)策略中的主要內容。
1.中心原則??捎萌湓捀爬ǎ捍龠M自主閱讀,鍛煉交流能力,利于拓展提升。即激勵每個學生積極自主閱讀而抑制相反言行,鍛煉每一個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素養(yǎng)的拓展提升。
2.規(guī)范的主要內容(試舉例,并非一定如此)。(1)合理分組:按學生的組織能力、發(fā)言水平兼顧性別合理搭配,4人一組。(2)健全組織:建立“組長、記錄員兼小組發(fā)言人、時控員、紀律管理員”4種職務循環(huán)機制。4人循環(huán)承擔小組交流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記錄發(fā)言、時間控制和紀律管理的職責,保證人人鍛煉,機會均等,個個都能全面發(fā)展。
3.必然效益。明顯地滲透于學生學習交往行為中的激勵和抑制功能(根源于學生之間的正面影響力)必然產生三方面效益:(1)促進自主閱讀且能抑制不利言行;(2)鍛煉交流、合作能力且能抑制不利言行;(3)利于拓展提升而且能抑制不利言行。
學生在小組中的交流合作產生了小組成員公認的收獲、分歧和問題,為拓展提升準備了充分的物質前提,有利于閱讀教學的深入發(fā)展。
三、拓展
(一)理想境界
學生能在全班師生的交流中重新審視并修正小組的統(tǒng)一見解,解決分歧和問題,積極關注全班問題,努力爭當探究發(fā)現解決全班問題的“英雄”。
(二)培養(yǎng)策略
1.小組發(fā)言人發(fā)言;全班師生交流、討論;小組成員審視、修正小組見解,解決分歧和問題,達成共識。
2.教師啟發(fā)、激勵和幫助每個學生歸納出全班問題:包括意見分歧和未解決的問題。
(三)明顯效益
1.在全班范圍的“展示、交流、討論”中,小組的一些共同見解必然被重新審視和修正,一些分歧和問題必然得到解決,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其探究發(fā)現的能力。
2.全班分歧和未解決問題的形成和明確為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性學習奠定了物質基礎,使拓展提升成為可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和幫助下,學生的獨立自主或合作探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必然會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品質,必然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流程運用范例:“三讀法”
總結近幾年指導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閱讀活動的經驗教訓,形成了較為快捷高效的學生自主閱讀的“三步法”。
(一)一讀:了解讀(或稱“感知讀”)
通讀課文,了解內容;勾畫抄寫生字、新詞,感知字與詞的形和義,掌握讀音。指導學生以個性去閱讀、感知、了解,并憑借已經形成熟練技能的方法,掌握一些字詞和文章客觀內容方面的知識。
(二)再讀:理解讀
逐自然段讀懂課文,弄清順序,分段歸納,理清條理,把握課文內容;細讀全文,勾畫精彩之處,反復朗讀、體會、摘抄,揣摩學習,批注見解和疑問。指導學生,遷移方法,發(fā)揮能力,按簡明步驟、高效方法去閱讀、體會、感悟、把握和理解。
(三)三讀:綜合讀(或稱“總結讀”)
統(tǒng)攬全文,總結內容,理順體會、感悟,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默寫精彩文字,進行仿寫和創(chuàng)作;完成習題,體會學習寫作方法;總結自己的閱讀收獲。指導學生按一定規(guī)范模式不斷實踐,并不斷發(fā)展、超越。
“三讀法” 閱讀教學策略,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不僅較好地解決了教師教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切實可靠地解決了學生學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葉素英. 中學語文課堂預習及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 谷瑤蓮.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