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勁松
【摘要】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有效學習的動力,也是影響學生是否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對體育運動技能的掌握,忽視對體育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很可能降低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興趣。小學是學習體育的起始階段,從事體育教學的老師,應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依據(jù)教學實踐,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特點進行分析,提出對小學生的體育學習習慣進行培養(yǎng)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體育教學 培養(yǎng)對策 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198-01
一、興趣的特點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與選擇, 是產(chǎn)生學習的重要動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小學生年齡較小且情緒豐富,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但又有著十分強烈的表現(xiàn)欲望。這一階段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他們對很多新奇的事物都會感到好奇,因此小學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體育興趣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從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小學生的體育興趣進行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興趣觀,為學生今后的體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了更好的引導小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疏導和培養(yǎng),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體育項目進行長期鍛煉,為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興趣的培養(yǎng)
(一)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發(fā)揮學生課堂的主體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認為老師是教學的核心,所采取教學方式是以“教”為主,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加的尊重學生自身的選擇和學習興趣,更加關心學生“學”的效果和狀態(tài),這就使得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目前小學體育教學的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同時對學生的體育習慣進行引導,促成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養(yǎng)成。在教學中老師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的參與體育教學。同時也要對現(xiàn)在有的體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開發(fā),讓體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的精彩,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體育鍛煉。
(二)開展豐富的體育訓練活動
基本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需要在豐富的訓練活動中得到提高與掌握。 但單一重復的訓練活動,容易滋生厭倦心理,無法達到快樂參與、深入掌握的教學目標。 因此,在教學中要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 以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相關技能。
1.競技運動。小學生爭強好勝,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為此我們可以把訓練變?yōu)楦偧柬椖恳约て饘W生的好勝心,使學生展開積極的競爭,在競爭中掌握技能。如跳遠訓練時進行看誰跳得最遠,獲勝者獎。 這樣更能強化學生的榮譽感,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熱情。
2.游戲活動。小學生活潑好動, 游戲是他們最為喜愛的活動。突出體育學科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寓教于樂,在玩中學、玩中樂。如隊形的訓練,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聽口令來變換隊形,枯燥無味,訓練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而采用游戲活動,來讓學生一起做游戲,學生立馬沸騰起來,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而且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可以真正享受活動的樂趣,這樣更加利于學生對體育活動產(chǎn)生持久的學習興趣。
三、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文化氛圍
要想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體育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有一定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利于體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實踐證明學生不喜愛的老師是喜歡批評學生、教學能力較差的一些老師,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則是那些性格和藹、教學水平高的老師。小學生也多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才會對這一門課程有興趣, 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體育老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多給予學生尊重,多給予學生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這樣才能使學生愛戴老師,老師開展的教學工作也會更有效率。
結論:綜上所述,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重大的考驗。教師要加強對素質教育的正確認識,緊跟教育改革,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因此,體育教學的開展要面向全體學生,讓素質教育在每位同學身上得到體現(xiàn)。 總之,教師應該始終以素質教育作為教學目標,在體育教學中積極主動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有效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在體育學習中得到鍛煉,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振平.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興趣的培養(yǎng)[J].都市家教月刊, 2016(4).
[2]艾華.試析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師版, 2016(39):110-110.
[3]黃志明.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探討[J].新課程·小學, 2016(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