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德
(安定區(qū)福臺高級中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摘 要:目前,高中三個年級面臨著三種不同的高考模式,而當今時代又呼喚著“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學會創(chuàng)新”的人才,面對目前的中學物理教學現(xiàn)狀,本文通過分析其弊端,試圖對當今物理教師的心態(tài)、教法、觀念、理念等如何適應當前形勢作一些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物理;現(xiàn)狀;思考;規(guī)律
一、目前我國高中物理教學現(xiàn)狀
(一)只注重傳統(tǒng)知識的傳授和灌輸
“背多分”作為獲取成績的主要途徑,將學生作為一純粹知識的載體或解題機器,忽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頓定律解題,而對牛頓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懷疑和詮釋,盲目地崇拜,機械地吸收。
(二)只注重自然科學重要規(guī)律的把握
忽視從整體上和本質上認識自然科學和物理學的主要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的內在聯(lián)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辯證的統(tǒng)一,只知道客觀存在的電、磁的規(guī)律,不知道其本質上的一致性等等。
(三)只注重課本上純學科知識的縱向挖掘和強化訓練
忽視學科的橫向拓展、邊緣滲透,尤其與其他學科、現(xiàn)代科技、人文科學及現(xiàn)實生活的交叉聯(lián)系。如1989年高考第6題研究飛機飛行時機翼兩端的電勢差問題,這本來就可直接抽象成“一個導體棒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力線運動”這一是簡單的物理問題,但一旦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因缺乏這一應用知識的遷移能力,而導致該題為得分率最低的題目(江蘇省統(tǒng)計僅為26%),再如1998年上海高考試題估測人體心臟工作的平均功率一題,該題得分率也低得驚人。
(四)命題只注重過度的抽象
牽強附會,生編硬造,而與實際情況脫節(jié),甚至出現(xiàn)故弄玄虛地搞文字游戲式的“八股”題,忽略對學生各種思維的訓練,無一使學生通過訓練內化成他們自己的能力,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任何一本資料都有,不甚枚舉,無須贅述。
(五)實驗教學只要求學生聽懂、看懂,教條地死記住,老師只管紙上談兵指手劃腳地講
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于是形成我國目前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狀況,即使考分高,卻是“低能兒”,口上夸夸其談而動真的卻又手足無措。高三理科畢業(yè)生中連一臺電風扇或一只日光燈都不敢拆裝的是大有人在。
(六)由于一年一度的高考,橫看關系到千家萬戶,豎看關系到千秋萬代,這一獨木橋又要過千軍萬軍
因而那些所謂“題集”“題典”“題庫”“題?!薄邦}霸”“最后沖刺”“臨陣磨槍”等等巧列名目且極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種種粗制濫造的復習資料因運而生,鋪天蓋地,教師成了“灌題漏斗”,忙得疲憊不堪。學生成為“解題機器”苦得勞命喪財,久而久之教師成了教書匠,學生成了知識行囊?!秾W會生存》中有一句話說“教育對人具有雙重力量:一是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一是窒息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顯然,就我們現(xiàn)階段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產生的力量是言而不喻的,歸宿實在令人擔憂。
二、新的高考形勢下物理教學的對策
(一)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這里的“萬變”是前文所述的考試模式的變化而帶來的諸如教綱、考綱,教材及社會需要等變化?!安蛔儭敝傅氖遣蛔兊慕虒W規(guī)律,不變的認知規(guī)律、不變的教學時序,不變的知識體系。雖然物理學科已成為綜合科目,因而強調了綜合能力測試,它必須以各單個學科作為載體的有機結合體,如果沒有由厚實的單科基礎和基本技能而形成的基本功,綜合科這反映集智慧之大成的“鎖”是開啟不了的,所以我們物理教師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有明確的思路,絕不能人云亦云,風吹草動而亂了積蓄多年的經(jīng)驗和陣腳。最基本的知識,最基本的技能,永遠都是最能體現(xiàn)素質的高低優(yōu)劣的,“厚積”方能“薄發(fā)”,正是這個道理。另外,物理學科從哲學中分離至今,早已形成一個不可分割且系統(tǒng)性極強的知識體系,容不得任意取舍,所以無論是教育時空,還是社會發(fā)展的“風云”變幻多么莫測,我們還是要心存一分寧靜,以不變的教學心態(tài),不變的教學思路,不變的教學計劃,不變的鉆研精神進行系統(tǒng)地有針對性地牢牢地夯實這門學科的基礎,真正做到“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二)志存高遠,以變制變
這里的第二“變”與上文第二個“變”具有同樣的含義,而第一個變則是要我們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觀念變,教學目標變,知識儲存變,教學定位變,致使學生綜合素質的轉變,以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的要求。
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教學觀念的轉變,而這一轉變主要又是由以往單純的知識為目標向現(xiàn)在的能力為目標轉變,但這兩者又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有機結合。例如物理中有這樣一道實驗題:利用一只秒表和一只玩具手槍,如何來測出子彈出堂的速度,這就典型地考查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問題,知識考查在于豎直上拋運動的知識,能力考查在于能否創(chuàng)造性利用這玩具手槍構設物理情景,這兩者缺一不可,但在實際教學中,就這一題目,很多同學因思維的局限而認為手槍水平射擊,利用平拋運動知識求解而引起了失誤,這例子足以說明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我們物理教學的一項最重要的任務。
眾所周知,名師出高徒,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而高素質的學生反過來又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至苛至嚴,如果達到了這一相互促進、相得益障的境界,創(chuàng)造性人才又何愁層出不窮呢?因此,我們教師只有通過一系列理念觀念、思維、目的、要求的更新或轉變,不斷地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人”為本,以“基礎、能力、創(chuàng)新”為教學追求的目標和歸宿,在以往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舊的課堂模式上再加入“以思維為主攻”,并且將它放首要位置,則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一定會合乎新時代人才的要求,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這樣“以變制變”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