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娟
摘 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小組合作討論法是語文課堂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組討論;方法創(chuàng)新
討論法能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與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很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促進學生發(fā)展。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
一、選擇恰當?shù)挠懻摃r機
課堂討論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時機的捕捉和確定。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討論,因為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討論要源于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在對學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捕捉一些能產生新思維和新方法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一)遇到了學生需要交流的問題
討論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開展合作學習才有價值。如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當學生讀到“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時,對文題產生了疑惑:明明不高的貝多芬怎么被稱為巨人呢?顯然,這個問題是有交流價值的,討論交流效果遠遠好過讓學生單獨回答。
(二)遇到了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必要爭論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這時沒有必要急于講解,而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要求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學共同評判,最后統(tǒng)一答案。在多角度、多側面的討論探究中,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認識更清楚、更全面。
(三)遇到難度大、較復雜、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是內容具有探索性的問題
當前,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許多探究與實踐內容,考試內容也越來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具靈活性和開放性。受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社會交際能力的限制,單個學生無法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后面安排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多具有開放性和跨學科性,它在拓寬學生學習領域的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分工合作,充分討論,才能完成。
二、精心設置討論問題
在把握好討論時機的前提下,討論問題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一個好的討論題應該能扣住整堂課的教學重點,綱舉目張地貫穿起整節(jié)課甚至某個階段的教學,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識和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
三、討論的組織與調控
討論是合作學習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學習,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給予學生必要的合作學習的指導,讓學生把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一)優(yōu)化合作對象,合理選擇小組長
合作學習中,組建合作小組,選擇合適的小組長,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課堂上,我有時讓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這個小組長一定要由班里的優(yōu)等生和極負責任的同學擔任,他在合作小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務、監(jiān)督合作進程、總結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學采用“優(yōu)、中、差”的方式搭配,讓優(yōu)等生幫助學困生,與其他小組比高低,優(yōu)等生之間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進。在分工時,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有具體的任務,以便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二)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饋
傳統(tǒng)教育往往片面強調競爭,經常采用的是常規(guī)評價,優(yōu)等生總是得高分,學困生一直抬不起頭來。為此合作教學一定要特別注意在形成性測驗中、在競爭中把原來的小組打亂,重新組成“測驗組”“競賽組”,根據(jù)以往學業(yè)表現(xiàn)和測驗成績,優(yōu)等生與優(yōu)等生一起分組測驗。學困生與學困生一起分組測驗,優(yōu)等生組與學困生組的測驗難度也有所不同。各測驗組的每個成員,都與原屬小組團體總分掛鉤,優(yōu)等生組的第一名與學困生的第一名均可為自己的合作小組贏得相同的分數(shù),這種個人在原有起點上進行合理的競爭、公平的評價,最終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受到激勵,取得更大進步。
(三)明確討論程序,合理使用討論方法
根據(jù)討論內容和目的的不同,討論法在操作程序上也應有所不同。語文課堂上適用的方法有切塊拼接法和思考討論交流法。
1.切塊拼接法。對于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要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分工合作效用,應對學習內容進行切塊分割,將不同學習內容分配給不同的同學,各自討論探究清楚之后,再展開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學習成果。
2.思考討論交流法。這是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討論程序,是促使學生就某一話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而與他人分享的一種合作學習策略。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加深學生理解問題、形成過濾信息及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客觀全面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是針對閱讀及討論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簡單明了,極易操作,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夠考查學生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提出問題及分享觀點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注意傾聽的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所用的時間不宜過短,可酌情設定,同時每次活動整體所用時間則不宜過長,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應當為每個學生確定活動中所擔當?shù)慕巧员WC每個人都全心參與,兩人組以及四人組的人員構成不可隨意進行,亦應遵循異質分組的原則。教師應在學生分享觀點的過程當中積極參與,引導各種觀點的走向正確。